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14部分土著的歸化與漢化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在大清帝國「化生番為熟番,化熟番為漢人」的同化政策及威逼利誘下,漢化原住民先而為「生番」,繼而為「熟番」,最後成為「民」。如此,台灣所謂「閩」「客」漢人,絕大多數為原住民漢化之結果,真正「有唐山公、無唐山嬤」者仍屬一小部分(絕大多數既無唐山嬤也無唐山公)。(參考資料:http://lyy228.weebly.com/2148828771241792248426063303402845021270.html)

  除了因為與漢人的接觸、交往、通婚之外,清朝政府的三項措施更是造成平埔族漢化(甚至儒化)的因素。此三項措施是:設社學、改風俗、賜姓氏。(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13/ch13_sec03.htm)

  因滿清的禁入、禁墾、禁買番地、禁娶番婦等禁令,使閩粵籍墾戶或官員借用家鄉親朋名字把散居的原住民虛報為自己的同鄉或族親,如此將來田地才能買賣,並可防止已賣田者反悔告官(被告發者不但受刑罰還要將田歸番),原民女兒也才能出嫁(大家都變成漢民時),而不接受者將來要改變身份只能靠皇帝御賜或遠走他鄉。故表面上保護原住民的禁令,成了同化原住民的絕佳手段。許多家族的唐山祖譜並不是〝開基祖〞傳下的,而是後來有子孫信以為真按址前去認親帶回來的。(參考資料:https://ydtsai.neocities.org/taiwanese/pingpu.htm)

不只是「漢化」這麼簡單 臺灣平埔的原住民族群(參考資料: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685/post/202002110020/%E4%B8%8D%E5%8F%AA%E6%98%AF%E3%80%8C%E6%BC%A2%E5%8C%96%E3%80%8D%E9%80%99%E9%BA%BC%E7%B0%A1%E5%96%AE%20%E8%87%BA%E7%81%A3%E5%B9%B3%E5%9F%94%E7%9A%84%E5%8E%9F%E4%BD%8F%E6%B0%91%E6%97%8F%E7%BE%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