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60幣制改革(發行新台幣)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最重視的,是遍佈全島的金融獨佔體系,尤其是擁有發券機能且兼國庫業務,同時控制著台灣經濟命脈的殖民地銀行─「台灣銀行」。
  新來的陳儀政府隨心所欲控制「台灣銀行」,壟斷銀行業務,濫發台幣,以供應官營企業及政府機關需求。
  龐大的官營企業貸款與政府貸款,都以要多少就增印多少的方式來濫發鈔票而貸給,結果遭致惡性通貨膨脹。
  二二八事件之後,惡性通貨膨脹更變本加厲,因為此時中國大陸上國共內戰更加激烈,台灣的物資被強運到中國內地去接濟國民黨軍隊。
  經濟學家林鐘雄指出,造成戰後台灣惡性通貨膨脹的兩個主因都是外來的:一是台灣銀行以省庫的角色,藉通貨發行增加而墊付中央政府的各項墊支款項;二是台灣銀行係以法幣(後來改為金圓券)作為發行準備,且舊台幣與法幣之間採固定匯率,因而法幣及金圓券在大陸上之惡性通貨膨脹乃藉固定匯率而輸入台灣,轉變成舊台幣的惡性通貨膨脹。
  要抑制通貨惡性膨脹,必須先控制貨幣供給額的增加﹔要控制貨幣供給額的增加,則必須斷絕前述兩項外來不利影響因素的關係。
  因此在1949年6月15日,台灣省政府實行幣制改革,公佈「新台幣發行辦法」。其內容包括:一、舊台幣4萬元折合新台幣1元,限於同年底前兌換新台幣;二、發行總額以2億元為度;三、新台幣以黃金、白銀、外匯,及可換取外匯之物資十足準備;四、新台幣對外匯率以美金為準,即5元新台幣兌換1元美金。
  新台幣發行後不久(約半年後),國民黨政權撤退進入台灣,台灣的整個經濟體系與中國大陸完全一刀兩斷。幣制改革後的初期,貨幣供給額增加率固然仍偏高,但貨幣流通速度正下降中,搶購囤積情形已改善許多。日治時期所開發的農工產品也漸恢復活力。加以1950年下半年開始有美援物資來到,物價上漲率趨於下降。台灣才逐漸渡過那段台灣經濟史上黑暗昏灰的歲月。(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6/ch26_sec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