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51台灣首次地方選舉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35年(昭和10年)11月22日上午8點,這場破天荒的選戰揭幕,選的是各市市會(當時有9市)議會及各街庄的協議會員,就相當於今日的直轄市議員及其他地區的縣市鄉鎮議員。
  這場當時稱為「處女選戰」的投票,雖然是臺灣人爭取許久而來,但並不是人人都有投票權,而是充滿限制,只有男性、25歲以上,並獨立生計,繳納一定稅額者才具有投票權。這使得能投票的人數並不多,且日人大於台人。以市會議員來說,日人選民總數為26,479,佔9市25歲以上日人的60.9%;台人選民總數為24,578,佔9市25歲以上台人的19.7%,總額居然日人還大於台人。
  種種限制是為了降低臺灣人的投票人數,讓在臺灣較少數的日本人能佔得上風,臺灣總督府也害怕萬一有那個議會真被「反對派」掌有過半數席次,就很難施政,於是規定選舉產生議員僅佔一半,另外一半由總督府指派,讓「過半數」完全不可能發生。(參考資料:https://takao.tw/1935-taiwan-first-election/)

  日本時代地方自治制度歷經變革,各級議員原為官方派任,在歷經許多民主前輩不斷爭取下,臺灣總督府終於在1935年舉辦了「市會議員及街庄協議會會員選舉」。雖然投票資格限制頗多,並且僅開放半數的代表名額由選舉產生,但卻是臺灣史上第一次官辦民主選舉。圖為當時報紙(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臺北市會議員第一高票由臺灣人蔡式穀當選。可怕的是當時全島總投票率竟高達92%!(參考資料:https://www.twmemory.org/?p=6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