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40台灣文化協會成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20年11月,台灣第一個飛行家謝文達返台進行訪鄉飛行,蔣渭水等人以歡迎會名義,成功匯集了全台各校學生於總督府台北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使各校學生產生思想交流與聯結。1921年4月,畢業於醫學校的李應章、吳海水、何禮棟等人於台北籌組全台灣青年會,向林獻堂、林熊徵勸募資金時,認識了蔣渭水、蔡培火,蔣渭水認為「不作便罷,若要做,必須做一個範圍較大的團體才好」,於是決定組成台灣文化協會。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之初是一個資產階級與知識份子為主組成的民族主義文化啟蒙團體,該會章程規定「以助長台灣文化為目的」。1921年(大正十年)10月17日下午一點,於台北市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 (今靜修高中) 舉行成立大會,由蔣渭水報告創立經過:「有關本會組織,曾訪川崎警務局長,依主旨書說明本會的主旨。他詢問:『雖然說只計劃提高文化,但多數會員中,是否有跟政治運動有關連的人呢?』於是回答說『絕對不涉及如此行為』之後,才求得該局長的諒解。」出席成立大會的人有1031名,以醫師、地主、公學校畢業生、留學回國的學生為主,另外也有農民、工人、商人、律師、士紳等人參與。隨後通過林獻堂為總理,楊吉臣為協理,蔣渭水為專務理事,並選出理事41名、評議員44名。(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6%96%87%E5%8C%96%E5%8D%94%E6%9C%83)

  1921年(大正10年)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是集合島內知識菁英,以促進 文化啟蒙與民族運動為目的的社會團體,吹起了1920年代台灣島內非武裝抗日 運動的號角。而其中關鍵的人物是蔣渭水。
  1920年11月,台北大稻埕開立的「大安醫院」的蔣渭水,在醫院隔壁另成立一 家「文化公司」,從事海外雜誌及書籍的推廣,以介紹及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後的新思想。這一年的7月,東京台灣留學生創辦 了《台灣青年》雜誌。蔣渭水積極 向島內推銷這份雜誌,並鼓勵青年學生閱讀。(參考資料: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575/tony0575.html)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39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治警事件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從1921年1月30日第一次向帝國議會提出《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書》、由林獻堂領銜、旅日與在臺民眾178人聯名簽署起,到1934年9月2日決議停止為止,運動共歷時13年,期間提出請願15次。最初的參與者以東京的臺灣留學生為主。至第三次請願運動籌備時,成立了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從而被臺灣總督田健治郎以影響社會治安為由禁止,釀成治警事件。其後,運動得到了日本輿論的支持與臺灣民眾的同情,參與人數邁向高峰。不過在1931年臺灣民眾黨被迫解散後,由於失去支持團體,加上法西斯主義的壓制,運動在1934年正式宣布中止。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除了對臺灣民眾建立法治的觀念和確立對憲政精神的追求,也影響了日本政府在1935年使州、市、街、庄議員半數改由民選,成為臺灣地方自治的開始。(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8%AD%B0%E6%9C%83%E8%A8%AD%E7%BD%AE%E8%AB%8B%E9%A1%98%E9%81%8B%E5%8B%95)

第二次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之後,蔣渭水等人深感結社的重要,遂於請願運動進行到第三次時,組織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大正12年(1923年)1月30日,在台的蔣渭水、蔡培火等人向台北州北警察署提出成立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的結社組織屆,但是,2月2日結社時旋即遭到禁止,因此,活動就移到東京,2月21日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在東京重新成立。
  然而在台灣與日本國內已同時施行「治安警察法」,以作為管制政治集會結社的手段,於是總督府當局檢舉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會員,12月16日在總督府警務局的主導下,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第8條第2項為由,全台除花蓮、臺東、澎湖外,同日同時展開大檢舉,結果逮捕41人、傳訊58人,共有99人遭受迫害,其中有18人遭受起訴。(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BB%E8%AD%A6%E4%BA%8B%E4%BB%B6)

  1923年12月16日,臺灣總督府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進行全島大逮捕。全臺共有41人被拘捕,58人受到搜查或傳訊,一時之間,風聲鶴唳、人人自危,以為噍吧哖事件即將重演。葉榮鐘得知消息,匆匆打電話給正在關子嶺溫泉渡假的林獻堂,報告同志被逮捕情形。林獻堂立即下山返回臺中,安排被押同志的鋪蓋衣食,並撫慰驚惶未定的家屬。
  逮捕行動經過臺灣總督府周密策劃、保密進行,為免消息走漏,島內外通訊交通都在控制之中,街頭巷尾、公共場所都有特務站崗監視。此刻,最難的是,如何將消息傳出島外以尋求援助?林獻堂將此重任交付給祕書葉榮鐘。(參考資料: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64/4841851)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38台灣地方改制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20年,在內地延長主義的背景下,第一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宣稱要扶植台灣人自治。遂有1920年台灣地方改制的推行,台灣行政區劃有了新的改變。
  1920年10月田健治郎公告「台灣州制」、「台灣市制」及「台灣街庄制」。使州﹑市﹑街庄不僅是行政區劃,而且也是地方公共團體。除了東部保留原來的台東、花蓮港二廳舊制外,廢除台灣西部原來的10廳,改設成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五州。台北州包括今天的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宜蘭縣、基隆市;新竹州包括今天的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台中州包括今天的台中縣市、彰化縣、南投縣;台南州包括今天的台南縣市、嘉義縣﹑市、雲林縣;高雄州包括今天的高雄縣市、屏東縣。
  在州、廳之下設有47郡、3市(台北、台中、台南)、5支廳、263街庄,以及18區。州設有州知事、市設有市尹、郡有郡守、各街長有街長及庄長,皆為官派,處理委任事務。1926年,原屬高雄州之澎湖郡升格為廳;1937年,台東、花蓮兩廳行郡街庄制,除此之外,大行政區域便沒有太大的變動,惟郡、市、街、庄的層級時有所調整,總計至1945年,全台共有5州、3廳、11市(增加基隆、高雄、新竹、嘉義、彰化、屏東、宜蘭、花蓮港8市)、51郡、2支廳、67街、264庄。值得一提的是,1920年地方制度改革的街庄與日治初期的街庄範圍有所不同,日治初的街庄範圍大致是一個或數個村的大小,新改革的街庄則大約是今日鄉鎮的大小,換言之,1920年代的地方制度改革,奠定了今日鄉鎮制度劃分的基礎。(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18/ch18_sec03.htm)

(1920年地方改制台灣地圖)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37東京台灣留學生成立新民會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15年在東京的台灣留學生總數有300多人,到了1922年已達2400多人,這些留學生在外接觸的資訊和思潮,思想大受啟發。1919年底,台中清水望族出身的漢學家、有「台灣留學生的大家長」之譽的蔡惠如,及霧峰林家出身的林獻堂,聯絡當時在日本東京留學的臺籍知識青年(包括較活躍的林呈祿、黃呈聰、蔡培火、鄭松筠、彭華英、王敏川、王鐘麟等等),開始組織團體,經過幾次調整之後,終於在1920年1月11日成立「新民會」,糾集會員一百多人,舉林獻堂為會長。決定三項行動目標:一、從事政治社會改革運動,以增進台灣同胞的幸福;二、發行機關刊物,以擴大宣傳,並聯絡各界互通聲氣;三、圖謀與中國同志接觸之途徑。
  新民會第一個目標的具體表現,就是「六三法撤廢運動」的推動;第二個目標的具體表現是《台灣青年》雜誌的創辦。其中《台灣青年》雜誌的創刊,由於新民會會員多為財力有限的留學生,當時有任俠之風的蔡惠如,不顧自己經商失敗的窘境,於前往北京之前,在東京車站悄悄掏出1500圓交給前來送行的林呈祿說:「這些款項給你們充作創刊之用,就算只能發刊一﹑二期,也要實行。」蔡惠如這1500圓感動了這些青年人,終於催生了《台灣青年》雜誌的創刊。發刊詞中揭櫫發刊的旨趣,在於介紹內外文明、詳論台灣政治應討論之事、爭取台灣的政治自由與文化的啟蒙,並謀日華之親善。《台灣青年》創刊於1920年7月當初只獲准在日本本土刊行,不得在島內發行。然而,《台灣青年》卻仍然漸漸在島內(包括北師和北醫)的青年學生手中偷偷流傳起來,影響了島內的部份知識青年。《台灣青年》共發行18期,改名為《台灣》繼續發行,後來又創刊《台灣民報》,繼而改組為《台灣新民報》,在島內發行,被稱為日據時代唯一的「台灣人民的喉舌」。(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1/ch21_sec01.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36台灣教育令的頒布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臺灣教育令》通常指的是臺灣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了臺灣特殊環境所頒布的有關教育的法律命令。該命令主要發布過兩次,分別為1919年發布的第一次《臺灣教育令》(大正8年敕令第1號)、1922年發布的第二次《臺灣教育令》(大正11年敕令第20號)。並依實際狀況及相關法律改變,而有多次改正(法令修訂)。
  1919年(大正8年)1月4日由第七任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發布到1922年(大正11年)4月1日廢止的第一次台灣教育令,共分為6章32條及附則,分為普通教育、實業教育、專門教育及師範教育。各級教育機關系統至此完整建立。
  1922年2月6日發布到1922年4月1日施行的第二次台灣教育令,在台灣總督田健治郎的同化政策下,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均依據修正的教育令的規定來辦理,使內地人和台灣人得以在同一系統的教育制度學習,並實施日台共學制度。(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6%95%99%E8%82%B2%E4%BB%A4)

  第三次教育令 1941年3月日本政府發布了第三次台灣教育令,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本人於該年4月19日在台灣發起皇民化運動,禁絕了島上一切漢文學校,要求學生一律使用日語,改用日式姓名,遵從日本生活方式要使台灣人徹底皇民化。 皇民化的教育政策中,最重要的的就是實施國民學校教育。該年台灣教育令改正後,為了表示“內台如一”,台灣的國小校和公學校依據《國民學校令》(昭和16年敕令第148號)改稱“國民學校”,宣布從1943年開始實行6年制義務教育。(參考資料:https://www.newton.com.tw/wiki/%E5%8F%B0%E7%81%A3%E6%95%99%E8%82%B2%E4%BB%A4)

  但也有學者認為並沒有第三次的教育令。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35噍吧哖事件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西來庵事件,又稱余清芳事件、玉井事件、噍吧哖事件,是發生於臺灣日治時期大正四年(1915年)的武力抗日事件,領導人為余清芳、羅俊、江定等人,是臺灣日治時期諸多起事之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同時也是臺灣人(主要為漢族閩南人與原住民族大武壠族)第一次以宗教力量大規模武力抗日的重要事件。(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6%AD%A6%E5%A3%A0%E6%97%8F)

  發生於1915年夏天的噍吧哖事件,可以說是日本統治臺灣期間所發生規模最大的一件武裝抗爭事件。噍吧哖是地名,即今日的台南縣的玉井鄉,此一武裝抗爭事件主要的戰役都發生在此地,所以稱做「噍吧哖事件」。又由於此事件是因余清芳(1879-1915)、羅俊(1854-1915)和江定(1866-1916)等人不滿日本殖民政府,意圖發動武裝抗爭,建立自己的領導政權,因此也稱為「余清芳事件」。余清芳等人常在今日台南市一個叫做「西來庵」的王爺廟聚會,密謀起事,此事件也被稱為「西來庵事件」。他們原訂在1915年的陽曆八月(農曆七月)發動戰爭,但在這一年陽曆五月底就為日本殖民政府所覺察,六月底羅俊被捕,余清芳等核心參與者決定與江定等地方領袖所領導的武裝組織聯合。在此一武裝抗爭事件中,參與抗爭的人雖然遍及台灣的北、中、南部,但絕大部分的人是住在台南和高雄山區,而武裝衝突也以這些地區的十五個村庄為主,包括沙仔田、芒仔芒、竹圍、三埔(以上四村位於今台南縣玉井鄉),岡仔林、內庄仔庄、左鎮(以上四村位於今台南縣左鎮鄉),菁埔寮、中坑、南庄、北寮、竹頭崎(以上五村位於今台南縣南化鄉),以及阿里關、大邱園、茄苳湖(以上三村位於今高雄縣甲仙鄉)的十五個村庄(見圖)。就地理環境而言,這些地區形多為丘陵與高山;以住民的背景來說,一九一五年時當地有閩南人、客家人與平埔族共居。(參考資料:http://thcts.ascc.net/themes/rd101-0.php)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34北埔事件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895年6月,台灣割讓給日本。許多台灣人不願接受日本統治而起兵反抗,是為乙未戰爭。北埔姜紹祖也組織「敢字營」義勇軍抗日,但最後仍壯烈成仁。其自輓詩曰:「遑戍孤軍自一支,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可偷生降夷敵?」。此為日本治台後「第一次北埔事件」。

  1907年11月14日,由北埔台灣漢人何麥榮及賽夏族人共150餘人攻打北埔鄉支廳各分遣所。群眾最後攻打日警北埔支廳(即今金廣福公館),並且殺害北埔地區的北埔支廳廳長渡邊龜作、郵電局長、日警與日本人共57名,其中包括屠殺了5位4至10歲的小孩,但蔡清琳方面卻毫無動靜。
  台灣總督府聞訊後立即派兵從新竹到北埔來鎮壓,進行圍捕,參與武裝起事的台灣人死傷慘重,紛紛退入北埔山區,蔡清琳更跑到五峰鄉避難。當時日軍派駐北埔的人數約有二千人,日軍指揮官口喻當時北埔庄庄長徐泰新,如果逮捕不到這些抗日分子,就要把北埔庄民全部殺掉。因此,徐泰新馬上找來北埔望族姜家的負責人姜振乾商討如何安撫日軍,於是姜家願意負責日軍在北埔期間所有的開支費用,另外邀請當時的北埔公學校校長安部手作先生出面向政府請求不要殺害無辜的北埔百姓。同時北埔鄉長也要求何麥榮等抗日人士敢做敢當不要牽連北埔鄉親。到了11月底,亂事便已全部平息,而附和的賽夏族人知道受騙,將蔡清琳槍殺,並另行砍下十多名義勇的頭,與蔡清琳的屍骸一起交給日軍。最後,日本軍警就此事逮捕百餘人。
  1907年12月在北埔開設臨時法院審理此案,經審判後,該事件的首從共有9人被台灣總督府判處死刑,有期徒刑或行政處分者則為97人。並且秘密處死當地許多客家人。但由於當時對原住民採「懷柔政策」,對於賽夏族僅沒收其槍械。而趙明政則佯死隱居避禍。1907年12月23日,發起事件的抗日人士全部被日軍處死於內豐地區。(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5%9F%94%E4%BA%8B%E4%BB%B6)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33後藤新平奠基殖民地建設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後藤新平在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任內,進行土地調查、戶口普查及風俗習慣調查,推展生物學的殖民政策,促進科學、農業、工業、衛生、教育、交通與治安警察等發展,並收編抗日份子,攏絡臺灣的門閥士紳,奠定日本在台灣往後的統治基礎。
  台灣舊習慣調查–後藤新平為了徹底尊重台灣舊習慣,首先他展開大規模調查。1900年,後藤新平聘請京都帝國大學教授岡松參太郎,於1901年成立臨時台灣舊習慣調查會,後藤新平自己擔任會長。1903年,京都帝國大學教授織田萬加入調查會。途中,織田萬對調查的對象太龐大、複雜,而有些氣餒,後藤新平勉勵他說:「這是為了世界文化,而且只有日本人能做。」
  都市計畫及改善基建–後藤對臺灣的建設始於醫療和衛生的改善。後藤新平決定在各個城市建設排水設施和進行都市計畫,1896年8月,經後藤邀請,英國人威廉·K·巴爾頓(William Kinnimand Bunton)赴台,對台灣排水系統進行調研,1897年4月,台灣各地開始進行市政改造工程。1898年台灣總督府內設立台北市區改正委員會,都市計畫方案的起草也隨即開始,1905年方案通過。後藤新平在台期間,未受任何干涉,獨自領導實施了台北市區改正、自來水-排水管道鋪設、鐵路建設、港口建設、公共建築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1898年台北自來水道工事竣工,台灣史上有自來水)
  道路、鐵路、港灣改善–在後藤新平主持下,台灣建築了1.8公尺寬的道路5千5百公里,超過1.8公尺寬的道路2千9百公里,超過5.4公尺寬的道路8百公里,超過7.2公尺寬的道路80公里。後藤新平成立台灣鐵路部,自己擔任部長。1908年,台灣縱貫鐵路完成,比當初預定的還要提早兩年。日本剛開始統治台灣時,軍用水道只有基隆與淡水兩處,後來在後藤新平積極推動下,台灣的上下水道比日本國內還要早完成。
  建立製糖產業–在產業上,後藤新平選定了在臺灣原本就有基礎的糖業,引進新式製糖技術、經營模式及大量資本,促使臺灣糖業發展,以期產量能達到日本殖民母國的需求。(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8C%E8%97%A4%E6%96%B0%E5%B9%B3)

後藤新平對台灣的影響
1898年,台灣開始有自來水
1905年,有兩座自來水廠
1899年,台灣第一個金融機構-台灣銀行正式創立
1900年,設立台灣第一家新式製糖廠
1903年,設立台北電氣作業所
1905年,台灣首座水力發電所
1908年4月,長達405公里的縱貫鐵路全線通車
1911年,阿里山鐵路完工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32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創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立於明治33年(1899年4月)。[1]1919年4月,是校改制為「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2]1922年,改稱「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1936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醫學部,原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即改隸臺北帝大所管理,稱「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
  1945年以後,臺北帝大醫學部與附屬醫學專門部,兩部合流,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7%B8%BD%E7%9D%A3%E5%BA%9C%E9%86%AB%E5%AD%B8%E6%A0%A1)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31簡大獅、柯鐵虎、林少貓抗日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抗日三猛是抗日第一期的代表性人物,主要以游擊戰為主, 年代約在西元 1895~1902 年。 乙未抗日期間不斷有抗日新血參與,肇因於日治初期行政風氣與軍紀敗壞,財經政策剝奪臺民既得利益與工作機會,加上漢人的鄉土意識與民族認同,更是推波助瀾。 北部有簡大獅,中部有柯鐵虎,南部則是林少貓,並稱抗日「三猛」。(參考資料:https://www.ehanlin.com.tw/app/keyword/%E9%AB%98%E4%B8%AD/%E6%AD%B7%E5%8F%B2/%E6%8A%97%E6%97%A5%E4%B8%89%E7%8C%9B.html)

  簡大獅,即「抗日三猛」「獅虎貓」之一的「獅」。清政府放棄台灣時,台灣同胞並沒有放棄,?此在日軍入住台灣之時發動了乙末戰爭,簡大獅就是其中的領導者之一。簡大獅人如其名,剛猛威武,在初聞甲午戰敗台灣割讓給日本時,便準備動身進京刺殺李鴻章,家人朋友一番好勸才未成行,但其勇猛可見一斑。
  同樣身為「抗日三猛」「獅虎貓」之一的虎—柯鐵虎,他本名柯鐵,號鐵虎。也勇猛過人,素有「霸王」之稱。他在雲林大坪建立了抗日基地—鐵國山,四處出擊,把日軍殺的焦頭爛額。也因此,日軍對他及雲林地區的軍民恨之入骨,於是獸性大發,決意屠村。慘絕人寰的雲林大屠殺由此而來,大屠殺中日軍血腥屠戮了三萬餘台灣同胞,影視書籍裡頭關於日軍毫無人性的描述並非空穴來風。
  林少貓很長一段時間在日軍眼裡都是一個謎。日軍只知道有一隻軍隊神出鬼沒,打完就跑,跑的還很利索,追又追不到,領頭的也不知道是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日軍被這隻神祕的義軍弄的寢食難安,頭疼不已。其實,林少貓的身份並沒有太多的傳奇色彩,所謂大隱隱於市。日軍之所以查不到林少貓的身份,除了林少貓保密工作做的好外,可能誰也想不到一個碾米廠的老闆是一支奇軍的領導吧。(參考資料:https://ppfocus.com/0/cu5e4bd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