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80蔣經國組閣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72年5月蔣中正和嚴家淦就任中華民國第5任正副總統。就任當天,蔣介石提名他的兒子,原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為行政院長,5月26日經立法院以空前的最高得票率─93.38%─獲得同意。「蔣經國時代」從此開始。
  事實上,早在蔣中正撤退到台灣時,就開始有計畫地栽培兒子蔣經國的勢力,從情報、治安系統起,橫跨黨、政、軍各方,為他佈置適當的基礎。
  蔣經國就任行政院長時的致詞中說:「個人突出的時代已過,只有集體的思考、計畫、努力、創造,才能完成時代的任務……。」實際上,在蔣經國時代來臨後,「個人突出的時代」並沒有過,此時的黨、政、軍、特的各脈絡各環節,已經完全在蔣經國的主導之下。
  雖然威權統治的本質未變,不過,蔣經國的主政,與其父親蔣介石的作風,已有所不同,最明顯的是被稱為「本土化」的開始。
  此處所謂「本土化」,多指蔣經國時代開始起用台籍政治精英,讓台籍人士嶄露頭角。以前,台籍人士能進入內閣的,只有蔡培火、連震東兩人。蔣經國初任行政院長立即大幅度更動人事,且大量任用台籍人士入閣。副院長首度由台籍人士擔任(徐慶鐘)。16名閣員當中,有6名台籍人士,除前述的徐慶鐘外,尚有林金生(內政部)、高玉樹(交通部)、連震東(政務委員)、李連春(政務委員)、李登輝(政務委員)等,還有台北市長張豐緒。省主席也由台籍的謝東閔出任。過去台灣省主席清一色都由外省人擔任,從蔣經國時代起,開始起用台省籍人士擔任,(謝之後,分別有林洋港、李登輝、邱創煥等人相繼任省主席﹐都是由蔣經國提拔)。
  再者,較諸蔣中正,蔣經國顯然不再執迷於「反攻大陸」的政治迷思,而能夠以較務實的態度來進行台灣的建設。蔣介石放太多的財力物力精力在「反攻大陸」的政治神話上,使得許多社會民生建設都要「等反攻大陸之後再說」。蔣經國顯然知道非留在台灣不可了,所以加緊落實在台灣的建設。1973年12月16日他提出5年內完成「十大建設」的計畫,以解決當時面臨的石油危機。(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8/CH28_SEC02.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79蔣政權代表被逐出聯合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自從1949年中共推翻中華民國,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來,到底何者才是中國的合法政府?聯合國裡面中國席次,應由何方代表?這個問題,不僅是國共雙方爭執的焦點,也是國際社會相當棘手的問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1個月,北京外交部就通知聯合國大會主席及秘書長,「國民黨集團已無權代表中國人民在聯合國發言,國民黨集團代表留在安理會是非法的」,要求儘速解決中國代表權問題。蘇聯代表也在1949年12月29日在安理會提出「中國問題代表權決議案」,不過被否決。此後,由於有美國的強力運作,從1951年到1960年,中國代表權問題擱置案一直通過,印度及蘇聯要求把中國代表權問題列入議程的建議始終遭到否絕,北京政府一直無法進入聯合國。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以76票對35票,17票棄權,通過阿爾巴尼亞決議案,由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國民黨政權在聯合國的中國席次的代表權。美國為了留住國府在聯合國的席位,曾先提出「逆重要問題」的提案,即把「將國府代表逐出聯合國」做為一個需要3分之2多數通過的重要問題。但這個提案,以59票反對、55票贊成、15票棄權而被大會否決。
  長期以來﹐我們常習慣說「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因為被逐出聯合國的,並不是中華民國,而是國民黨政權的代表。聯合國自1971年的2758號決議案後,已經確認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唯一代表中國且繼承「中華民國」的合法政府。(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8/CH28_SEC01.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78黨外民主運動崛起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要了解1970、80年代「黨外」運動的醞釀,必須追溯到1969年底的這兩次重要選舉,以及從該兩次選舉中崛起的兩個政治人物。這年11月,在台北市改制後的首屆市議員選舉中,一位大學畢業的加油站工人康寧祥,很令人意外地在選舉中高票當選。康寧祥這個名字,在此之前,沒有多少人聽過。
  1個月後,台灣舉行中央民意代表的「補選」(這是國民黨退入台灣以來的首次中央民代的選舉),具有地方草莽性格、已擔任過兩屆台北市議員的黃信介,在康寧祥等人的助選下,當選了立法委員。
  蔣經國組閣的這一年(1972)年底,康寧祥在台北市參加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以次高票當選立法委員;黃信介的弟弟黃天福,也與康搭配競選而當選國大代表。康、黃等人的競選演說,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民眾的聆聽,可謂萬人空巷,民情激昂。在戒嚴的時代裡,一切媒體都定於一尊,成為「一言堂」,「黨外」的政見發表會,引起群眾的共鳴。
  1975年8月,康寧祥、黃信介與張俊宏共同創辦《台灣政論》月刊。《台灣政論》「在批判官僚制度的行徑上,在閉鎖的環境中所造成的諸種不合理的事,發揮『掃除髒亂』的功能」。《台灣政論》發行至第5期,言論因1975年底立委的選舉而昇高。遂於選舉中途遭統治當局停刊處分。該期有數篇重要文章,其中最引起注意的一篇是澳洲昆士蘭大學教授邱垂亮所撰寫的〈兩種心向〉一文。該文報導鋼琴家傅聰與一位大陸出來的柳教授的談話,因觸及台海關係與台灣前途問題,其中柳教授的話被當局認為「煽動他人觸犯內亂罪,情節嚴重」,乃下令停刊。因此《台灣政論》僅刊行5個月便結束。
  《台灣政論》雖然曇花一現,但是那一次的立委選舉,康寧祥再度蟬聯。此次立委選舉,以「黨外」名義競選而獲當選的,除了台北市的康寧祥之外,尚有彰化的黃順興、嘉義的許世賢。但是,自戰後即活躍於政界,並曾積極參與雷震的組黨運動的郭雨新,卻在此次立委選舉中敗北。由於開票結果,郭的選區中出現近達3萬張的無效票(廢票),引起郭雨新宜蘭家鄉民眾懷疑選舉舞弊,不滿的群眾險些在宜蘭市街釀成暴動。郭雨新落選後,具狀控告同選區的林榮三賄選。郭的選舉訟案,委由林義雄和姚嘉文兩位年輕的律師辦理,由於接辦這場選舉訴訟案,林、姚二人也逐漸成為日後黨外運動中的要角色。(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8/CH28_SEC04.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77大學論政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大學雜誌》(英語:The Intellectual)是一本台灣中文雜誌,創刊於1968年,創立者為張俊宏與張育宏,執行編輯何步正。原為少數知識青年所創刊的文化思想刊物,在台灣各大學中流傳。1970年中,改組擴充,變為呼籲政治改革的言論機關,社長陳少廷,總編輯楊國樞,執行編輯邱立本。
  在1971年至1973年間,由鼓吹保釣運動轉向鼓吹台灣民主化運動,要求政治革新、改變政府組織、保護言論自由,當年是台灣提倡自由主義的重要根據地之一。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76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施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臺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指1968年(57學年度)中華民國義務教育由六年延長為九年的教育措施。此措施的實施,提高臺灣人民教育水準,亦奠定197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時中級技術人才的人力資源基礎。
  有鑑於提昇中華民國國民整體素質與學識能力以備國家經濟、與各項建設發展之需,再加上與中國大陸內戰漸緩而使軍費較能得到控制之下,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在1963年5月到金門縣巡視時,指示金門地區試辦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為此創辦「金門縣立金城初級中學」(今金門縣立金城國民中學),於1964年秋天招收全金門縣應屆小學畢業生[4],之後於1967年6月27日於總統府國父紀念月會發表言論,「要繼耕者有其田政策推動成功之後,加速推行九年義務教育,以現階段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成果,來解決九年義務教育問題,定可樂觀厥成。」
  1967年6月30日,蔣中正召集教育部部長閻振興、台灣省主席黃杰、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廳長潘振球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劉先雲,指示籌畫延長國民教育為九年事宜。
  1967年8月17日,總統令「台統(一)義字第五零四零號」:「茲為提高國民智能,充實戡亂建國力量,特依照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第四項之規定,經交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會議第三次會議決定:國民教育之年限應延長為九年,自五十七學年度起先在台灣及金門地區實施。關於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之有關事項其需以法律定之者,應提案制定一特別法,以資適用。希遵照上項決定迅即辦理。」(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4%B9%9D%E5%B9%B4%E5%9C%8B%E6%B0%91%E7%BE%A9%E5%8B%99%E6%95%99%E8%82%B2)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75國家安全會議成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67年2月1日,蔣中正發布總統令,依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第4項,裁撤國防會議,制定公布《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會議組織綱要》。
  1967年2月16日,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會議成立,下設國家建設計畫委員會、戰地政務委員會、科學發展指導委員會、國家總動員委員會、國家安全局、秘書處等機關。(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5%AE%B6%E5%AE%89%E5%85%A8%E6%9C%83%E8%AD%B0_(%E4%B8%AD%E8%8F%AF%E6%B0%91%E5%9C%8B))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74台灣人民自救宣言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時任台大政治系主任,並任聯合國大會中華民國代表團顧問的彭明敏教授,有感於台灣在國際社會上,若不改弦更張﹐有朝一日將無法立足。乃於1964年結合其學生魏廷朝、謝聰敏,起草<台灣人民自救宣言>,計畫印發全島各地。但宣言尚未發出,他與學生即被特務人員查知,而遭逮捕。
  他們在宣言中指出蔣中正政權利用「反攻大陸」神話蒙蔽人民、實施戒嚴,並挾中共以自重,向美國討價還價。呼籲台灣人民必須在「極右的國民黨」與「極左的共產黨」之間走出自己的道路。宣言中指出:「『一個中國,一個台灣』早已是鐵一般的事實!不論歐洲、美洲、非洲、亞洲,不論承認中共與否,這個世界已經接受了『一個中國,一個台灣』的存在。…團結一千二百萬人的力量,不分省籍,竭誠合作,建設新的國家,成立新的政府。重新制定憲法,保障基本人權,成立向國會負責且具有效能的政府,實行真正的民主政治。以自由世界的一分子,重新加入聯合國,…」
  彭明敏是台灣第一位提出「一中一台」言論的人。而且,較諸過去具有濃厚的「省籍意識」的台灣獨立觀,彭明敏他們的宣言中明顯能打破「省籍」的藩籬。當時蔣氏政權還未被趕出聯合國,但彭明敏早已看出,長此以往而不知變法求新,必定山窮水盡。所以他提出制定新憲法,以新國家的身分,重新加入聯合國。彭明敏等人的建言不僅未被接受,反而因此被捕入獄。7年後,國民黨政權的代表被逐出聯合國。
  由於台灣獨立的主張在50、60年代的威權政治下是統治當局懸為嚴重的禁忌,因此敢於公開主張者,微乎其微。這種主張到了70年代中期,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試圖突破禁忌,到了90年代,才得以自由表達。(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7/CH27_SEC04.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73電視時代開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台灣第一家具有電視台雛型的媒體機構,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在1962年成立的教育電視廣播實驗電台;第一家向公眾廣播、並從事商業廣播的電視台,則是在1962年4月28日由臺灣省政府與多家台灣、日本企業共同出資成立的臺灣電視公司(簡稱台視);後來陸續成立中國電視公司(簡稱中視)和中華電視公司(簡稱華視)。在當時特殊的政經情勢之下,當時公司股份皆為中國國民黨及相關組織,或是中華民國國防部、教育部等中華民國政府機構所持有。
  1962年4月9日,台視在臺北市中正路上的電視大廈和竹子山發射站動土興建。1962年4月28日,臺灣電視公司正式成立,推選林柏壽為首任董事長,周天翔為首任總經理。1962年10月3日至10月9日,台視試播七天,並於此期間(10月5日)在臺北賓館舉行了試播酒會。1962年10月10日,由當時的第一夫人蔣宋美齡按鈕,台視正式開播。1965年10月10日,台視完成中、南部聯播網。當時台視大樓門牌號碼為「臺北市中正路990號」,即今「臺北市八德路三段10號」。
  1963年,台視成立一年半後,有意成立第二家電視業者在立法院提出諮詢之後,決定在台視完成全國電視網後開放成立第二家電視台。臺視成立後,因長期寡占台灣電視市場,於成立七年內就使資本額翻倍,為全球各地商業電視所少有。台視的成功使民間資本蠢蠢欲動,第二家電視台呼之欲出。(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9%9B%BB%E8%A6%96%E5%8F%B2)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72獎勵投資條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台灣經過50年代的兩次四年經建計畫後,美國以台灣已經掙脫貧窮,要求削減美援的供應,希望台灣當局提出何時終止美援的說明。因此,當時的美援運用委員會副主委尹仲容暨所屬,在1959年底作成「加速經濟發展計畫大綱」及19點財經改革措施,以便有效推動第三期四年經建計畫。1960年(民國49年)9月,行政院公佈「獎勵投資條例」,以租稅減免為主要手段,希望能在美援停止後,繼續吸取更多外資,促進工業發展,帶動經濟起飛。獎勵範圍包括公用事業、礦業、製造業、運輸業、觀光旅館業等。
  獎勵投資的政策,發揮了相當的效果。自1960年起,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出現)止,平均每年投資增加率為15.5%,1960年代僑外資仍是台灣投資資金的重要來源。在經歷50年代末期積極的進口替代的工業發展策略下,台灣的若干工業產品已足夠滿足國內市場需要,且漸有剩餘。1965年開始營建高雄加工出口區,這是亞洲第一個加工出口區。1969年再設置楠梓與台中兩個加工出口區。
  自1961年到1973年的13年間,台灣的對外貿易呈現長期持續成長。從50年代到 60年代,台灣逐漸由農業社會邁向工商業社會。急速的工業化,吸引了許多鄉村的勞力集中到都市,甚至鄉村的少女也蜂擁而至。除了鄉村的勞力湧向都市之外,也出現「客廳即工場」的景象。許多開在社區裡的小工廠,接下外國訂單,卻又人手不足,於是將一些加工性質的工作發包給附近的家庭主婦,讓她們將工作帶回自己家中做,既不需要廠房,又比較省工資。(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7/CH27_SEC05.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71文星雜誌出擊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52年,蕭孟能、朱婉堅夫婦於台北開設「文星書店」。經營「文星書店」5年之後,由葉明勛擔任發行人,蕭孟能任社長,創辦了《文星》雜誌。《文星》雜誌的初期,編輯部有三位負責人,陳立峰約稿及業務,何凡看稿、改稿,林海音編輯文藝版及校對。《文星》雜誌創刊於1957年11月5日,每月1期,每6期為1卷。《文星》的代發刊詞「不按牌理出牌」由何凡所撰寫,其創刊詞提出的編輯方針為:「文學的、藝術的、生活的」,但到1959年《文星》第25期,雜誌編輯方針始改為「思想的、生活的、藝術的」。
  1962年,李敖出任主編之後,文星編輯方向發生改變,更加注重「思想」性與批判性。據李敖在其回憶錄中所言:1965年5月27日到1965年6月8日舉辦的香港書展,參展單位22間、2萬7千4百多冊中,文星書店就獨占了2萬4535冊,將近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也因為文星書店受到國民黨當局的施壓,到了1966年的書展,文星書店負責人朱婉堅即被禁止出境;甚至到了1967年的書展,也禁止文星書店參加。
  1986年5月7日,《文星》雜誌獲得了出版登記,距離1965年被迫停刊,整整20年。9月1日,《文星》出了第99期復刊號,其復刊詞《「文星」復活了》由蕭孟能撰寫。復刊後的文星雜誌,於1988年6月20日,出了最後一期停刊號(第120期)。至此,台灣由蕭孟能主辦的《文星》雜誌,走入了歷史。此次的停刊,蕭孟能在《「文星」停刊了》中作了一些交待:「財務的沉重負擔,個人年紀和健康,都是促成停刊的一些因素」。(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6%98%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