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90民主進步黨成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民主進步黨於1986年9月28日在中華民國臺北市圓山大飯店成立。成立10個月後戒嚴解除、6年後萬年國會全面改選、10年後首次總統直選、14年後政權和平轉移、30年後完全執政。
  民進黨的前身是「黨外運動」,所謂「黨外」是指在台灣戒嚴時期以推動「政治民主化」為目標的不分族群、省籍、統獨之「非中國國民黨人士」結合而成的寬鬆性政治組織。而「黨外」一詞廣被使用始於1977年「五項地方公職選舉」,黃信介、康寧祥組成「黨外人士巡迴助選團」全國助選。1986年「黨外選舉後援會」秘密策劃組織新黨,邀請黨外人士150多人參加、實際出席132人,在圓山大飯店舉行「1986黨外選舉全國後援會候選人推薦大會」上正式宣布創立民進黨。(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91%E4%B8%BB%E9%80%B2%E6%AD%A5%E9%BB%A8%E6%AD%B7%E5%8F%B2)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89勞動基準法實施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勞動基準法》,簡稱勞基法,是中華民國最基礎的勞動法律,主要係「規定勞動條件最低標準,保障勞工權益,加強勞雇關係,促進社會與經濟發展」而制定(根據該法第1章第1條)。民國73年(1984年)7月30日公布實施,現行修正版本2020年6月10日修正公布。
  台灣在1970至80年代藉由對外出口擴張,對美國享有鉅額貿易順差。但美國對外貿易赤字急速惡化,失業率高漲且薪資成長停滯,眾多工會認為,開發中國家廠商對勞工提供較差之勞動條件,產品生產成本低於美國廠商,自然能在價格競爭中取勝,此乃犧牲勞工權益之「不公平競爭」,乃以貿易法301條款、加勒比海盆地經濟復興法等貿易法案中之勞動權益條款,迫使貿易對手國實施較佳之勞工權益保障法規。台灣在美國工會對美國國會施壓,要求以301條款迫使台灣提升勞動條件的背景下,制訂施行勞動基準法。(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B%9E%E5%8B%95%E5%9F%BA%E6%BA%96%E6%B3%95_(%E4%B8%AD%E8%8F%AF%E6%B0%91%E5%9C%8B))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88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成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簡稱原權會,是台灣一個訴求台灣原住民人權的人民團體,成立於1984年12月29日,發表「台灣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已由創會元老決定宣布解散。
  1984年12月29日,胡德夫、劉文雄(夷將·拔路兒)、童春發、田雅各(拓拔斯·塔瑪匹瑪)與黨外運動人士於馬偕紀念醫院第五講堂創立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胡德夫當選第一屆會長,黃勝禮當選第一屆副會長。1985年2月,原權會會訊雜誌《原住民》創刊。(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5%8E%9F%E4%BD%8F%E6%B0%91%E6%97%8F%E6%AC%8A%E5%88%A9%E4%BF%83%E9%80%B2%E6%9C%83)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87新竹科學園區成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新竹科學園區(簡稱竹科,舊稱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立於1980年,面積686公頃,是臺灣的第一座科學園區,所屬園區包含新竹竹科園區、苗栗竹南園區、苗栗銅鑼園區、新竹生醫園區、桃園龍潭園區以及宜蘭園區,官方劃設的園區範圍涵蓋新竹市東區、新竹縣寶山鄉與竹北市、桃園市龍潭區與平鎮區、苗栗縣銅鑼鄉及宜蘭縣宜蘭市,園區內廠商以經營電子代工服務為主,為全球高科技代工產業的主要科技重鎮之一,亦有「台灣矽谷」之稱。
  成立至今有400家以上高科技代工業、服務業廠商進駐,主要產業包括有半導體業、電腦業、通訊業、光電業、精密機械業與生物科技業,是全球半導體製造業最密集的地方之一,目前已開發新竹園區約632公頃與竹南園區約141公頃,約有12萬人在園區工作。經過多年開發,新竹科學園區逐漸成為北台灣的科技產業中心,並且按國家發展計畫擴大基地,目前擴充計畫包括桃園龍潭園區、苗栗銅鑼園區、新竹生物醫學園區以及宜蘭園區。亦由於其成功經驗,中華民國政府陸續在台灣中南部設立中科及南科。但這些產業伴隨著高污染的副產品,及其帶來的環保及健康問題為歐美國家所不能接受,因此法規及執法寬鬆的台灣成為最適合的設廠地點,也是世界半導體代工製造的重鎮,創造了不少經濟及就業機會,如台積電和聯電等知名晶圓代工大廠皆在此設置據點。(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7%AB%B9%E7%A7%91%E5%AD%B8%E5%9C%92%E5%8D%80)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86美麗島事件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美麗島事件(或稱高雄事件,當時蔣經國政府稱此為「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是1979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時發生於中華民國高雄市的一場重大衝突事件。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運動人士,於12月10日組織群眾進行遊行及演講,訴求民主與自由,終結黨禁和戒嚴。期間有一些理小平頭配戴青天白日徽章的二十餘歲不明人士混入群眾中朝演講者投擲雞蛋進行挑釁。外圍的鎮暴部隊則將群眾完全包圍住,並往裡面釋放催淚瓦斯,以及照射強力探照燈朝群眾逼近,並逐步縮小包圍圈,終至引爆警民衝突。事件後,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大舉逮捕黨外人士,並進行軍事審判,為台灣自二二八事件後規模最大的一場警民衝突事件。
  美麗島事件發生後,許多重要黨外人士遭到逮捕與審判,其中總指揮施明德原先被以叛亂罪判處死刑。最後在美國國會議員以及各界的壓力下,除施明德被判處無期徒刑外,其餘皆以有期徒刑論處。
  此事件對台灣往後的政局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台灣民眾於美麗島事件後開始關心台灣政治。之後又陸續發生林宅血案(1980)、陳文成命案(1981)、劉江南命案(1984)撼動國際社會,使國民黨政府不斷遭受國際輿論的壓力以及黨外勢力的挑戰,國民黨只好漸漸不再堅持一黨專政,之後解除持續38年的臺灣省戒嚴令、開放黨禁、報禁,逐漸走向民主化。
  美麗島大審判的八位受刑人,除林弘宣之外,其他七位受刑人在出獄後都曾擔任民主進步黨主席或者代理主席。呂秀蓮曾任副總統,姚嘉文曾任考試院院長,陳菊現任監察院院長,施明德、黃信介和張俊宏曾任立法委員,林弘宣曾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9%BA%97%E5%B3%B6%E4%BA%8B%E4%BB%B6)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85橋頭示威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79年1月22日發生在高雄的「橋頭事件」,戒嚴政府無端地以「吳泰安匪諜叛亂案」羅織余登發、余瑞言父子入罪,引發了當年的黨外人士南北串連,到余氏的家鄉橋頭遊行抗議,造成台灣戒嚴三十年來第一次的示威活動,之後更直接影響了「美麗島事件」的爆發,這也是台灣民主政治進化最風起雲湧、劇烈震盪的一段歷程。
  1979年1月21日,清晨五點多,調查局人員潛入高雄仁武鄉八卦寮余宅,押走余登發老縣長,上午10時,又在高雄縣長黃友仁(余登發女婿)公館逮捕余登發之子余瑞言。他們被捕的罪名是「涉嫌叛亂」。
  余登發父子叛亂的內容則是一位於1978年10月被捕並已經起訴的「匪諜」吳泰安供稱,曾將「革命動員第一號令」經余瑞言交給余登發,並派令前高雄縣長余登發為「高雄台南地區最高指揮司令」。(參考資料: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09076)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84台美斷交/中美建交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78年年底,正當「增額中央民意代表」的選舉熱烈進行之際,12月16日,美國總統卡特宣布,美國將於1979年1月1日起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完全的外交關係,並將終止美國與台灣的共同防禦條約。這就是台灣國民黨當局慣稱的「中美斷交」事件。事實上,中美不但沒有斷交,而是建交。美國要斷交的對象不是中國,而是台灣的當局。這是繼退出聯合國後,蔣政權又一次重大的外交失敗。
  1978年12月16日凌晨兩點,台灣的新聞局副局長宋楚瑜叫醒在睡夢中的蔣經國總統,告知華盛頓與北京已同時宣布,於明年1月1日起正式建交,並與台灣的中華民國斷交,且廢止共同防禦條約。3時之前,美國駐台北的大使安克志也將此消息通知蔣經國。隔天,蔣經國發表談話,對美國承認「匪偽政權」提出最嚴重抗議,並且下令停止正在進行的增額中央民意代表的一切選舉活動。
  消息傳來,台灣民意激昂,16日當天就有數百民群眾聚集台北圓山美軍俱樂部前,砸損小轎車13輛,並打破門窗玻璃。全國各公私立大專院校分別在校內發起簽名捐獻活動,以示支持政府譴責美國背信毀約的決心。27日,美國總統派來台北的協商代表副國務卿克里斯多夫抵達台北,遭青年學生丟雞蛋、石塊以示抗議。其中有許多學生,平日對國際情勢一無所知,只習慣於蔣政權的政治口號、不曾對蔣政權的僵硬外交政策與政治迷思做過反省與檢討,此時卻在學校教官的慫恿或帶領下,為國出氣。
  美國與台灣當局斷交後,改設「美國在台協會」於台北,台灣當局則設「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為駐美機構。(參考資料: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WikiContent?title=%E5%8F%B0%E7%BE%8E%E6%96%B7%E4%BA%A4&search=%E5%8F%B0%E7%BE%8E%E6%96%B7%E4%BA%A4)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83中壢事件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77年為臺灣的統一五項地方公職選舉(縣市長、縣市議員、臺灣省議員、臺北市議員與各縣的鄉鎮市長),中國國民黨提名司法行政部(今法務部)調查局出身的歐憲瑜參選桃園縣長,臺灣省議員許信良也有意參選桃園縣長,但因「黨紀考核記錄不佳」,未獲國民黨提名而自行宣布參選,1977年10月國民黨便開除許信良黨籍。
  許信良投入選戰後,許多具有理想色彩的大學生及研究生,例如林正杰、范巽綠、陳國祥等人,都投入許信良的選戰中。由於當時國民黨買票作票情況猖獗,於是許信良選務中心在選前三個月布署一千多人前往各投票所監票,以免重蹈1975年増額立委選舉郭雨新落選的遺憾,但是各處監票人員卻回報被禁止靠近投票所,並被帶往派出所問話。
  1977年11月19日投票日當天,桃園縣中壢市第二一三號投開票所(中壢國小)監選主任范姜新林(時任中壢國小校長),被證人邱奕彬等人指控舞弊作票(邱奕彬稱目擊監選主任以拇指沾印泥,將投給許信良的票壓成廢票,但是監選主任范姜新林則稱「上前查看投票時,引起邱奕彬與林火煉的誤會」[5])。檢察官廖宏明獲報後卻將證人移送警局,反而讓被指控的監選主任范姜新林繼續在場執勤。消息傳出,上百名民眾前往第二一三號投開票所找范姜新林理論,並與前來支援的警方發生衝突,警方與民眾互毆,警方則將范姜新林帶至中壢分局保護起來,民眾則陸續前往包圍中壢分局。其他地方國民黨舞弊的消息也不斷傳來。許信良的選務中心聽到消息後,請選民都到警局「關切」相關消息,而警局方面始終未有一個明確的主張。後來聚集一萬多名民眾包圍桃園縣警局中壢分局,並將分局前面的臺一線縱貫公路完全堵塞。下午三點四十分,民眾打破警局第一片玻璃窗,不久後,中壢分局玻璃皆遭石頭砸破,檢察官則帶范姜新林從後門溜出。傍晚,群眾推倒警車,並將隨後駛入的2輛鎮暴車漏氣掀翻,警察棄車逃走,民眾又將趕來的白色憲兵車掀翻。入夜後,對峙加劇,附近警車都被掀翻,部分民眾進入分局搗毀器具,警方則撤往附近的消防隊。晚間七點,警方朝民眾發射催淚瓦斯,群眾四散待瓦斯稍退,又再回現場。黑暗中,警方從制高點開槍射擊民眾,造成國立中央大學學生江文國(苑裡人)頭部中槍不治,另一名十九歲的張治平(中壢人)亦不治,一名十六歲少年劉世榮(中壢人)重傷。之後民眾開始放火燒車。晚間八點多,保安警察開始撤退。十一點多,分局遭縱火,火勢延燒至宿舍與消防隊。此時全中壢外圍被軍憲警封鎖,車輛不得入內。群眾直到午夜三點多才散去。(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A3%A2%E4%BA%8B%E4%BB%B6)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82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人權宣言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71年12月29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國是的聲明及建議〉一文,建議政府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1973年3月20日,海外牧師黃彰輝、黃武東、及林宗義醫師在美國發起「台灣基督徒自決運動」。
  1975年1月,泰雅族語《舊約》及台語《舊約》遭國民黨情治人員沒收,1975年11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了第二次的聲明〈我們的呼籲〉。
  1977年8月16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人權宣言》,籲請政府「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此為當時台灣地區首度以團體形式公開發出台灣獨立聲音,之後,引發親國民黨政府的教職人員反對通過接納〈人權宣言〉為總會文件,並於當年北部大會議場中熱烈爭辯。直到第25屆總會通常年會,以235票贊成、49票反對及10票棄權,才通過接納《人權宣言》為總會文件。(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5%9F%BA%E7%9D%A3%E9%95%B7%E8%80%81%E6%95%99%E6%9C%83)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81鄉土文學論戰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台灣鄉土文學論戰(1977年-1978年)是一場從1970年代初期開始,關於台灣文學之寫作方向和路線的探討,特別是在1977年4月至1978年1月之間,關於這個議題的討論,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一般稱之為「鄉土文學論戰」。表面上,這是一場關於文學之本質應否反映台灣現實社會的文壇論爭,但是在實質上,這場論戰卻是「台灣戰後歷史中一次政治、經濟、社會、文學的總檢驗」(陳明成 2002,40)。
  事實上,類似的論戰在1930年代日治時期的台灣也發生過,所以有人將1930年代的論戰稱之為「第一次鄉土文學論戰」,而將1970年代的論戰稱之為「第二次鄉土文學論戰」。不過,本文將用「台灣話文論戰」來指涉1930年代的那次論戰,而以「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來指涉1970年代的這次論戰。(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9%84%89%E5%9C%9F%E6%96%87%E5%AD%B8%E8%AB%96%E6%88%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