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664年3月,鄭經放棄閩南沿海各島,全面撤兵退守台、澎。這次退守台灣,可說是鄭氏所代表的南明抗清勢力的總撤退,不僅鄭經所轄的軍隊、官員都撤入台灣,明朝的縉紳遺老,也隨鄭經來台,此批入台總人數約有7000人。(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08/ch08_sec01.htm)
臺灣明鄭時期
鄭經認為永曆帝已被吳三桂殺死,臺灣日後已無稱行都的必要,故改「東都明京」為「東寧」[參 12][參 13][參 14],建都安平鎮於熱蘭遮城,經過加以翻修稱之後稱為「王城」[參 15]。對內奉南明永曆帝正朔,對外與占據大陸的清朝互不統屬,所謂「東寧建國,別立乾坤」[參 16][參 17],始有開國長治之想[參 18],經營成效斐然。明鄭政權的有效統治地區僅限於臺灣西南部地區,其他地方則有大肚王國、大龜文王國、瑪家王國等原住民部落聯盟管轄。(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6%98%8E%E9%84%AD%E6%99%82%E6%9C%9F#cite_note-13)
《鄭經時代所興建,台南孔廟》
從1664年鄭經來台,到1674年的10年間,可說是他經營台灣的最主要時期。但在這段期間,鄭經都把政務交給陳永華,陳永華在鄭成功時代就受其賞識,經常參與內外軍政事務,他隨著鄭成功來台後,也深受鄭經的相當倚重才能。在陳永華的用心經營下,當時台灣朝二個方向發展,一為中國化;一為國際化。他引入中國內地的坊里制,建立行政系統。1666年完成孔廟興建,並於其旁設立學校,稱為;明倫堂。他更進一步引進中國的科舉制度,這套儒家化措施,正是最典型的中國化政策。(參考資料:https://to0932686816.pixnet.net/blog/post/281385905-%E9%84%AD%E7%B6%93%E2%94%80%E6%9D%B1%E5%AF%A7%E5%BB%BA%E5%9C%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