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94從二月政爭到國是會議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90年2月20日國民大會在陽明山中山樓召開,準備選舉第八任總統,卻爆發所謂「二月政爭」。國民黨「主流派」的李登輝,遭到所謂「非主流」派的挑戰,非主流派準備推出林洋港和蔣緯國與之競選。
  「二月政爭」的結果,終於引發了「三月學運」。3月16日下午,數百名大專院校學生集中在中正紀念堂靜坐,抗議國民大會濫權。自19日起,開始大規模靜坐抗議活動,動員全國學生數千人,要求解散國會、總統民選、加速民主改革。他們並發起「全民逼退老賊簽名運動」(按民間謔稱那些經年不經改選的「中央民意代表」為「老賊」)。最後,李登輝總統接見教授及學生代表,應允召開國是會議,儘速解決學生所提的問題。(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9/CH29_SEC02.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93鄭南榕自焚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89年,鄭南榕被控涉嫌叛亂遭法院傳喚,但他拒絕被警方拘捕。鄭南榕認為臺灣獨立的主張也是《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並表示「國民黨不能逮捕到我,只能夠抓到我的屍體。」隨後將自己關在《自由時代周刊》雜誌社內,並準備汽油,彰顯抵抗意圖;是年4月7日清晨,在警方強行向雜誌社發動破門攻堅行動時,不願被逮捕的鄭南榕於總編輯室點燃汽油,自焚身亡,終年41歲。
  其自焚事件立刻引起迴響,另一名類似主張者詹益樺在鄭南榕出殯期間,於介壽館(今總統府)前自焚身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對當年度舉辦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有所影響。鄭南榕引火自焚的舉動,讓他被許多人,包含支持臺灣獨立運動者在內,稱為「言論自由殉道者」、「臺灣建國烈士」或者是「臺灣獨立建國之父」等。2016年12月,行政院核定鄭南榕逝世日為「言論自由日」,以紀念鄭南榕捨身捍衛言論自由,並希望讓民眾瞭解言論自由的意義與價值。(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4%AD%E5%8D%97%E6%A6%95)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92李登輝上台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88年(民國77年)1月13日,患糖尿病多年的蔣經國病逝,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總統。依據憲法規定,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總統乃天經地義之事,任誰都不便反對。但是國民黨的黨主席由誰代理,則勢必有一番較勁。
  1988年7月8日,國民黨召開第十三次全國黨代表大會,在暗潮洶湧中,李登輝獲1176位黨代表以起立鼓掌的方式,有驚無險當上了黨主席,只有趙少康、李勝峰等8人靜坐椅子上未支持。這是確定李登輝時代的一個轉捩點,也是國民黨轉型的一次契機。7月10日,黨主席李登輝提名的180位中央委員候選人名單公佈,改組幅度超過5成,11日國民黨中央委員候選人連署登記名單180人產生,12日,國民黨首次以票選方式產生180位中央委員。14日,中央委員會改組,31名新任中常委平均年齡較上屆年輕7歲,台籍人數有17人,佔半數以上。
  李登輝主政之後,在蔣經國晚年的開放改革基礎上,順應民間民主運動的要求,繼續做了更多的變革,試圖將國民黨的體質予以本土化。(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9/CH29_SEC01.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91解除戒嚴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86年下半年起,可以說是國民黨政權入台以來的戒嚴統治開始解凍的時刻。各種禁令逐漸鬆綁,執政當局表示開放的聲明與措施,也一一揭櫫於世。包括學生的舞禁、髮禁的開放,一貫道禁令的解除,外匯管制的放鬆,屠宰稅的取消,姚嘉文、黃信介、張俊宏等26名政治犯獲假釋出獄。
  1987年7月14日,蔣經國總統果然發布命令,宣告台灣自15日零時起解除戒嚴。國防部宣布,237名於戒嚴期間受軍事審判的受刑人,於15日零時減刑並復權。世界實施最長(長達38年)的戒嚴令,終於解除。16日,港澳觀光的限制也予解除,8月擬開放大陸探親的消息也騰諸報端。12月1日,行政院宣布明年元月起解除報禁,接受新報登記並且開放增張。
  一連串開放改革的措施﹐為台灣的政治帶來新的氣象。尤其最引起國際矚目的是戒嚴令的解除,雖然國民黨當局另立「國家安全法」以補解嚴後的疑慮,而引起在野人士及部份學者的詬病,但國內外輿論對於戒嚴的解除,都予以高度的肯定。對於蔣經國晚年的開放政策,紐約時報評論說:「臺灣終於告別封閉式的政治制度,向濕潤的森林開啟了一扇窗門。」(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8/CH28_SEC05.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90民主進步黨成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民主進步黨於1986年9月28日在中華民國臺北市圓山大飯店成立。成立10個月後戒嚴解除、6年後萬年國會全面改選、10年後首次總統直選、14年後政權和平轉移、30年後完全執政。
  民進黨的前身是「黨外運動」,所謂「黨外」是指在台灣戒嚴時期以推動「政治民主化」為目標的不分族群、省籍、統獨之「非中國國民黨人士」結合而成的寬鬆性政治組織。而「黨外」一詞廣被使用始於1977年「五項地方公職選舉」,黃信介、康寧祥組成「黨外人士巡迴助選團」全國助選。1986年「黨外選舉後援會」秘密策劃組織新黨,邀請黨外人士150多人參加、實際出席132人,在圓山大飯店舉行「1986黨外選舉全國後援會候選人推薦大會」上正式宣布創立民進黨。(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91%E4%B8%BB%E9%80%B2%E6%AD%A5%E9%BB%A8%E6%AD%B7%E5%8F%B2)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89勞動基準法實施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勞動基準法》,簡稱勞基法,是中華民國最基礎的勞動法律,主要係「規定勞動條件最低標準,保障勞工權益,加強勞雇關係,促進社會與經濟發展」而制定(根據該法第1章第1條)。民國73年(1984年)7月30日公布實施,現行修正版本2020年6月10日修正公布。
  台灣在1970至80年代藉由對外出口擴張,對美國享有鉅額貿易順差。但美國對外貿易赤字急速惡化,失業率高漲且薪資成長停滯,眾多工會認為,開發中國家廠商對勞工提供較差之勞動條件,產品生產成本低於美國廠商,自然能在價格競爭中取勝,此乃犧牲勞工權益之「不公平競爭」,乃以貿易法301條款、加勒比海盆地經濟復興法等貿易法案中之勞動權益條款,迫使貿易對手國實施較佳之勞工權益保障法規。台灣在美國工會對美國國會施壓,要求以301條款迫使台灣提升勞動條件的背景下,制訂施行勞動基準法。(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B%9E%E5%8B%95%E5%9F%BA%E6%BA%96%E6%B3%95_(%E4%B8%AD%E8%8F%AF%E6%B0%91%E5%9C%8B))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88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成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簡稱原權會,是台灣一個訴求台灣原住民人權的人民團體,成立於1984年12月29日,發表「台灣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已由創會元老決定宣布解散。
  1984年12月29日,胡德夫、劉文雄(夷將·拔路兒)、童春發、田雅各(拓拔斯·塔瑪匹瑪)與黨外運動人士於馬偕紀念醫院第五講堂創立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胡德夫當選第一屆會長,黃勝禮當選第一屆副會長。1985年2月,原權會會訊雜誌《原住民》創刊。(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5%8E%9F%E4%BD%8F%E6%B0%91%E6%97%8F%E6%AC%8A%E5%88%A9%E4%BF%83%E9%80%B2%E6%9C%83)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87新竹科學園區成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新竹科學園區(簡稱竹科,舊稱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立於1980年,面積686公頃,是臺灣的第一座科學園區,所屬園區包含新竹竹科園區、苗栗竹南園區、苗栗銅鑼園區、新竹生醫園區、桃園龍潭園區以及宜蘭園區,官方劃設的園區範圍涵蓋新竹市東區、新竹縣寶山鄉與竹北市、桃園市龍潭區與平鎮區、苗栗縣銅鑼鄉及宜蘭縣宜蘭市,園區內廠商以經營電子代工服務為主,為全球高科技代工產業的主要科技重鎮之一,亦有「台灣矽谷」之稱。
  成立至今有400家以上高科技代工業、服務業廠商進駐,主要產業包括有半導體業、電腦業、通訊業、光電業、精密機械業與生物科技業,是全球半導體製造業最密集的地方之一,目前已開發新竹園區約632公頃與竹南園區約141公頃,約有12萬人在園區工作。經過多年開發,新竹科學園區逐漸成為北台灣的科技產業中心,並且按國家發展計畫擴大基地,目前擴充計畫包括桃園龍潭園區、苗栗銅鑼園區、新竹生物醫學園區以及宜蘭園區。亦由於其成功經驗,中華民國政府陸續在台灣中南部設立中科及南科。但這些產業伴隨著高污染的副產品,及其帶來的環保及健康問題為歐美國家所不能接受,因此法規及執法寬鬆的台灣成為最適合的設廠地點,也是世界半導體代工製造的重鎮,創造了不少經濟及就業機會,如台積電和聯電等知名晶圓代工大廠皆在此設置據點。(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7%AB%B9%E7%A7%91%E5%AD%B8%E5%9C%92%E5%8D%80)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86美麗島事件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美麗島事件(或稱高雄事件,當時蔣經國政府稱此為「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是1979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時發生於中華民國高雄市的一場重大衝突事件。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運動人士,於12月10日組織群眾進行遊行及演講,訴求民主與自由,終結黨禁和戒嚴。期間有一些理小平頭配戴青天白日徽章的二十餘歲不明人士混入群眾中朝演講者投擲雞蛋進行挑釁。外圍的鎮暴部隊則將群眾完全包圍住,並往裡面釋放催淚瓦斯,以及照射強力探照燈朝群眾逼近,並逐步縮小包圍圈,終至引爆警民衝突。事件後,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大舉逮捕黨外人士,並進行軍事審判,為台灣自二二八事件後規模最大的一場警民衝突事件。
  美麗島事件發生後,許多重要黨外人士遭到逮捕與審判,其中總指揮施明德原先被以叛亂罪判處死刑。最後在美國國會議員以及各界的壓力下,除施明德被判處無期徒刑外,其餘皆以有期徒刑論處。
  此事件對台灣往後的政局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台灣民眾於美麗島事件後開始關心台灣政治。之後又陸續發生林宅血案(1980)、陳文成命案(1981)、劉江南命案(1984)撼動國際社會,使國民黨政府不斷遭受國際輿論的壓力以及黨外勢力的挑戰,國民黨只好漸漸不再堅持一黨專政,之後解除持續38年的臺灣省戒嚴令、開放黨禁、報禁,逐漸走向民主化。
  美麗島大審判的八位受刑人,除林弘宣之外,其他七位受刑人在出獄後都曾擔任民主進步黨主席或者代理主席。呂秀蓮曾任副總統,姚嘉文曾任考試院院長,陳菊現任監察院院長,施明德、黃信介和張俊宏曾任立法委員,林弘宣曾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9%BA%97%E5%B3%B6%E4%BA%8B%E4%BB%B6)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85橋頭示威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79年1月22日發生在高雄的「橋頭事件」,戒嚴政府無端地以「吳泰安匪諜叛亂案」羅織余登發、余瑞言父子入罪,引發了當年的黨外人士南北串連,到余氏的家鄉橋頭遊行抗議,造成台灣戒嚴三十年來第一次的示威活動,之後更直接影響了「美麗島事件」的爆發,這也是台灣民主政治進化最風起雲湧、劇烈震盪的一段歷程。
  1979年1月21日,清晨五點多,調查局人員潛入高雄仁武鄉八卦寮余宅,押走余登發老縣長,上午10時,又在高雄縣長黃友仁(余登發女婿)公館逮捕余登發之子余瑞言。他們被捕的罪名是「涉嫌叛亂」。
  余登發父子叛亂的內容則是一位於1978年10月被捕並已經起訴的「匪諜」吳泰安供稱,曾將「革命動員第一號令」經余瑞言交給余登發,並派令前高雄縣長余登發為「高雄台南地區最高指揮司令」。(參考資料: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0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