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14部分土著的歸化與漢化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在大清帝國「化生番為熟番,化熟番為漢人」的同化政策及威逼利誘下,漢化原住民先而為「生番」,繼而為「熟番」,最後成為「民」。如此,台灣所謂「閩」「客」漢人,絕大多數為原住民漢化之結果,真正「有唐山公、無唐山嬤」者仍屬一小部分(絕大多數既無唐山嬤也無唐山公)。(參考資料:http://lyy228.weebly.com/2148828771241792248426063303402845021270.html)

  除了因為與漢人的接觸、交往、通婚之外,清朝政府的三項措施更是造成平埔族漢化(甚至儒化)的因素。此三項措施是:設社學、改風俗、賜姓氏。(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13/ch13_sec03.htm)

  因滿清的禁入、禁墾、禁買番地、禁娶番婦等禁令,使閩粵籍墾戶或官員借用家鄉親朋名字把散居的原住民虛報為自己的同鄉或族親,如此將來田地才能買賣,並可防止已賣田者反悔告官(被告發者不但受刑罰還要將田歸番),原民女兒也才能出嫁(大家都變成漢民時),而不接受者將來要改變身份只能靠皇帝御賜或遠走他鄉。故表面上保護原住民的禁令,成了同化原住民的絕佳手段。許多家族的唐山祖譜並不是〝開基祖〞傳下的,而是後來有子孫信以為真按址前去認親帶回來的。(參考資料:https://ydtsai.neocities.org/taiwanese/pingpu.htm)

不只是「漢化」這麼簡單 臺灣平埔的原住民族群(參考資料: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685/post/202002110020/%E4%B8%8D%E5%8F%AA%E6%98%AF%E3%80%8C%E6%BC%A2%E5%8C%96%E3%80%8D%E9%80%99%E9%BA%BC%E7%B0%A1%E5%96%AE%20%E8%87%BA%E7%81%A3%E5%B9%B3%E5%9F%94%E7%9A%84%E5%8E%9F%E4%BD%8F%E6%B0%91%E6%97%8F%E7%BE%A4)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13清初渡台移民三禁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自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至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之間,清廷的決策集中於偷渡與攜眷入台問題,並曾五禁五弛。此非當局之無主見,實為當時台灣正值快速開發時期,人力需求甚殷,偷渡台灣的情形普遍,乃為高人口壓力的反映。(參考資料:http://hakka.ncu.edu.tw/Hakka_historyTeach/abstract_detail.php?sn=173)

  清代歷任臺灣府臺灣縣羅漢門縣丞(參考資料: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4044)

  「有唐山公,無唐山媽」,唐山並非指今日河北唐山,而是指中國大陸。這話說的是過去清代台灣社會因有嚴格的「渡台禁令」,導致當時從大陸來台的漢人中男多女少,而有漢人男性與平埔族女性通婚的現象,意謂著今日多數台灣漢人身上都有平埔族的血統。(參考資料:https://www.hk01.com/%E8%97%9D%E6%96%87%E4%B8%AD%E5%9C%8B/475171/%E6%AD%B7%E5%8F%B2%E6%8E%A2%E7%A7%98-%E6%9C%89%E5%94%90%E5%B1%B1%E5%85%AC%E4%B9%9F%E6%9C%89%E5%94%90%E5%B1%B1%E5%AA%BD-%E6%8F%AD%E5%AF%86%E6%B8%85%E4%BB%A3%E5%8F%B0%E7%81%A3%E5%8E%9F%E6%BC%A2%E9%80%9A%E5%A9%9A%E7%9C%9F%E7%9B%B8)

  羅漢腳與有應公廟(參考資料:書名–手繪圖解台灣史,出版社–西北國際,作者–李光欣編著,謝婉婷/DT_design插畫)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12清帝國併吞台灣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從1683年清廷派施琅發兵攻滅南明勢力明鄭王朝起,至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為止,共212年,為台灣歷史到目前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分期。(參考資料:https://kknews.cc/history/kxzx4mq.html)

  台灣的或棄或留成為關鍵問題,也是朝臣爭議的焦點。然而,這過程長達8個月的棄留台之辯,仍需康熙帝的最後裁決,而影響皇帝意向的關鍵,則在於攻台將領施琅的意見。
  施琅曾 3 度上疏請示台灣的棄留問題,1683 年(康熙 22)12 月 22 日所上《恭陳台灣棄留疏》中的條陳可謂集大成者,疏中力陳棄留台灣的利弊得失。在施琅的力爭保台下,1684 年(康熙 23)4 月,淸廷於台灣設一府三縣,正式將台灣收入版圖。
  棄留台灣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値得爭辯的問題,在於台灣自古以來就不在中國的版圖之內,一向被中國歷朝視為海外蠻荒之地。(參考資料:https://taronews.tw/2019/06/20/374898/)

  1683年,清朝並不強大的水師,為什麼可以輕易的征服台灣(參考資料:https://kknews.cc/zh-tw/history/4p65bg.html)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11鄭經反攻大陸失敗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東寧王國的滅亡
從1664年到1674年的十年之間,鄭經在台灣的獨立經營,已經使得東寧王國逐漸發展出一個局面。可惜,原本沒有「西意」的鄭經,在台灣獨立發展了十年之後,心中那股故國情懷卻又開始蠢蠢欲動了。他藉著「三藩之役」的機會,發動了一次反攻大陸的戰爭,使得十年來好不容易在台灣累積的績業,在這場歷時六年的征戰中耗損殆盡。(參考資料:Untitled Document (shu.edu.tw)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08/ch08_sec05.htm)

鄭經的反攻大陸
(一六七四年至一六八○年)
鄭經致書與吳三桂,吳三桂派祝治國、劉定致書與鄭經,邀鄭經以水師支援抗清,當時耿精忠開始反清時,考慮到漳州、泉州之地可能不順服。所以再派使者黃鏞 三月至台灣面邀鄭經共同抗清。並以漳、泉二府及沿海船隻給予鄭經。耿精忠的約定是「貴藩將水,吾將陸,江浙垂手可得也。」。(參考資料:https://www.taiwanus.net/history/2/35.htm)

鄭經─反攻大陸失敗
1673年,「清初三籓」駐雲南的吳三桂、駐福建的耿精忠、駐廣東的尚可喜,因不滿清朝的削籓政策,聯合舉兵反清,爆發所謂的「三籓之役」。

由於,他們有過賣主求榮的無恥行為,雖然高舉「驅逐異族,復興中原」的旗號,但做過漢奸的人,怎能嬴得民心和百姓響應。1674年,在福建的耿精忠,因擔心自己實力不夠,才邀約在台灣的鄭經出兵相助,並且答應要將漳州、泉州二府讓給他分治。鄭經果然心動,就以陳永華留守東寧,他則親自率部眾參戰,在他抵達福建會師時,耿精中發現鄭軍實相當薄弱,即反悔雙方議約的條件,不將漳、泉二府讓給鄭經。(參考資料:https://to0932686816.pixnet.net/blog/post/281389085)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10鄭經東寧建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664年3月,鄭經放棄閩南沿海各島,全面撤兵退守台、澎。這次退守台灣,可說是鄭氏所代表的南明抗清勢力的總撤退,不僅鄭經所轄的軍隊、官員都撤入台灣,明朝的縉紳遺老,也隨鄭經來台,此批入台總人數約有7000人。(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08/ch08_sec01.htm)

臺灣明鄭時期
  鄭經認為永曆帝已被吳三桂殺死,臺灣日後已無稱行都的必要,故改「東都明京」為「東寧[參 12][參 13][參 14],建都安平鎮熱蘭遮城,經過加以翻修稱之後稱為「王城」[參 15]。對內奉南明永曆帝正朔,對外與占據大陸的清朝互不統屬,所謂「東寧建國,別立乾坤」[參 16][參 17],始有開國長治之想[參 18],經營成效斐然。明鄭政權的有效統治地區僅限於臺灣西南部地區,其他地方則有大肚王國大龜文王國瑪家王國原住民部落聯盟管轄。(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6%98%8E%E9%84%AD%E6%99%82%E6%9C%9F#cite_note-13)

《鄭經時代所興建,台南孔廟》
        從1664年鄭經來台,到1674年的10年間,可說是他經營台灣的最主要時期。但在這段期間,鄭經都把政務交給陳永華,陳永華在鄭成功時代就受其賞識,經常參與內外軍政事務,他隨著鄭成功來台後,也深受鄭經的相當倚重才能。在陳永華的用心經營下,當時台灣朝二個方向發展,一為中國化;一為國際化。他引入中國內地的坊里制,建立行政系統。1666年完成孔廟興建,並於其旁設立學校,稱為;明倫堂。他更進一步引進中國的科舉制度,這套儒家化措施,正是最典型的中國化政策。(參考資料:https://to0932686816.pixnet.net/blog/post/281385905-%E9%84%AD%E7%B6%93%E2%94%80%E6%9D%B1%E5%AF%A7%E5%BB%BA%E5%9C%8B)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9鄭成功攻佔台灣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鄭成功攻台之役是1661年3月底到1662年2月初之間的一場發生於台灣(福爾摩沙)西南沿海的戰爭,主要戰場包括赤崁、臺江內海、大員等處;該役明延平王鄭成功率25,000大軍由金門航渡台灣海峽,由鹿耳門水道進入臺江內海,先攻佔普羅民遮城,然後圍攻熱蘭遮城,終於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守軍實質投降、退出台灣。

  鄭荷雙方在1662年2月1日簽訂正式合約。荷蘭人寫了條約18條,鄭成功以中文寫了16條,雙方互換條約[4]。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經營,開啟了明鄭政權對臺灣的統治。(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4%AD%E6%88%90%E5%8A%9F%E6%94%BB%E8%87%BA%E4%B9%8B%E5%BD%B9)

鄭成功登臺路線

(參考資料:http://thcts.ascc.net/themes/rb05.php)

明鄭時期的台灣(參考資料: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555/tony0555.html)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8郭懷一事件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郭懷一事件為1652年於台灣發生的漢人農民武裝起事。當時農民因甘蔗種植減少而謀生困難,又不滿荷蘭東印度公司士兵在臨檢人頭稅時的各種惡行,公司也提不出辦法來改善農民的困境[2],農民不滿累積到了極點,因此引爆這場事件。也有說法指出,當時贌社正逢泡沫經濟破滅,事件領袖郭懷一、六官(Loukequa)、黑鬚新哥(Sinco Swartbaert)等人為了擺脫沉重債務[3],才打算反抗荷蘭人的統治。

  這場起事共有4000~5000名漢人參與,約為當時台灣漢人人口的四分之一[2],因事件規模不小,有人便稱其為爾後台灣史上頻頻向統治者反抗的一個先聲[4]。雖然郭懷一部眾在人數上佔有優勢,但大部分都只以鐮刀為武器[5],不敵荷軍的火槍,加上台灣原住民協助荷軍,遂被荷軍成功鎮壓。整場事件歷經12天才結束,包括未起事的人,共有3000~4000名漢人被殺死或餓死。(參考資料:https://www.taiwancon.com/766/%E9%83%AD%E6%87%B7%E4%B8%80%E4%BA%8B%E4%BB%B6.htm)

郭懷一事件與濱田彌兵衛事件的差異:
  在動機上而言,濱田彌兵衛事件比較傾向於以此為要脅,以解決在貿易上的衝突,其動機在於解決問題。而郭懷一事件則純粹長期被壓榨和負債無力償還等原因而純粹出於報復心態。這也直接造成了其在規模上的差異。在規模上而言,濱田彌兵衛事件其規模較小,影響也較有限。而郭懷一事件當時約有全台灣1/4的漢人參與,但卻造成3000~4000名漢人死亡,結果卻導致事件後人口不足。但從而可以見之,兩者均未帶來正向或有效的結果。(參考資料:http://isites.nhu.edu.tw/board.php?courseID=256&f=forum&tid=782)

台灣第一起農民抗暴運動—–郭懷一事件
參考資料:https://blog.xuite.net/tnwinsto893/twblog/587821439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7閩南人的移入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636年,在巴達維亞的一名華僑蘇鳴崗來到台灣落居三年,這位被荷蘭總督封為甲必丹的華僑領袖,向荷蘭人申請了一大片土地,準備發展農業生產。在荷蘭人的鼓舞之下,他特地從閩南招募許多閩南人來到台南,投入種稻、插蔗、捕鹿的生產行列。荷蘭人為了讓閩南人移民有牛可耕田,特地從印度買進120多頭的牛引進台灣,並設有專管牛隻的養蓄與繁殖的機構「牛頭司」。想不到當年台灣除了人是移民之外,連牛也是移民。(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06/ch06_sec03.htm)

臺灣水牛引自荷蘭人據臺時期
(參考資料:https://blog.xuite.net/jjwang35/twblog/476443369)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6新港文書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新港語,是今天台南一帶的西拉雅族原住民所使用的西拉雅語方言。在荷屬東印度公司統治台灣的期間(1624-1662),荷蘭駐台宣教師為了傳教以及協助推行政務,不僅一方面自己努力學習當地語言,另一方面也利用羅馬字編纂原住民語的字典,並且以羅馬字教導當地族人書寫自己的語言。(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6%B8%AF%E6%96%87%E6%9B%B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6%B8%AF%E6%96%87%E6%9B%B8)

【新港文書(番仔契)】西拉雅平埔族人 第一個擁有文字系統的台灣原住民〔2015-02-25〕(參考資料:https://siow3033.wixsite.com/austronesiaformosa/post/%E3%80%90%E6%96%B0%E6%B8%AF%E6%96%87%E6%9B%B8%EF%BC%88%E7%95%AA%E4%BB%94%E5%A5%91%EF%BC%89%E3%80%91%E8%A5%BF%E6%8B%89%E9%9B%85%E5%B9%B3%E5%9F%94%E6%97%8F%E4%BA%BA-%E7%AC%AC%E4%B8%80%E5%80%8B%E6%9C%89%E6%96%87%E5%AD%97%E7%9A%84%E5%8F%B0%E7%81%A3%E5%8E%9F%E4%BD%8F%E6%B0%91)

荷蘭人牧師喬治‧甘迪留斯(Georgius Candidius)來臺,在新港社學習當地語言,再以羅馬拼音將新港語文字化,稱為新港文書。(參考資料:https://db.nmtl.gov.tw/site2/ikm?id=6)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5濱田彌兵衛事件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西元1626年發生在台灣的事情–濱田彌兵衛事件
  在荷蘭人佔領台灣之前,漢人與日本人就在台灣從事走私貿易。荷蘭人佔領台灣之後,日本商人與荷蘭商人在台灣競逐漢人貨物,因此存在著相當大的利害衝突。(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F%B1%E7%94%B0%E5%BD%8C%E5%85%B5%E8%A1%9B%E4%BA%8B%E4%BB%B6)

荷治時代的《濱田彌兵衛事件》介紹
(參考資料: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428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