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30伊能嘉矩來台進行史地民情研究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西元 1895 年,日本在《馬關條約》中領有了臺灣。在二十世紀的前夕日本終於擁有了殖民地,躋身於世界殖民帝國之列,這也讓當時還在起步階段的日本之人類學,有了一個可以進行異民族調查研究的田野地。該年 11 月,夙來就對人類學懷有興趣的伊能嘉矩渡航來到臺灣。
  伊能嘉矩來到臺灣之後,隨即於臺北附近進行人類學的田野調查,並將他的調查結果,幾乎是以每個月一回的頻率以「臺灣通信」的題目發表於《東京人類學會雜誌》。這個「臺灣通信」專欄,目前可以確認的有二十八回,連載時間從1895年12月到1899年 1月,長達三年又兩個月。「臺灣通信」的內容絕大部分是伊能嘉矩在臺北近郊及臺灣東北角基隆、宜蘭一帶的田野調查所得。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匯報了田代安定這類人類學同好的調查所得。
(參考資料: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sobooks/ino-kanori-in-taiwan/)

伊能嘉矩語錄(參考資料:https://www.lib.ntu.edu.tw/events/2018_inokanori/words.html)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29日本頒行六三法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六三法》(全稱:「應於臺灣施行法令相關之法律」),1896年(明治二十九年)3月31日大日本帝國國會公布第六十三號法律。該法律特別賦予臺灣總督律令制定權,在其管轄區域內得發布具有法律效力之命令(律令),而且臨時緊急命令可不經中央主管機關呈請天皇裁決而立即發布。
  《六三法》原定期限是三年,延期至1906年才經修訂為《三一法》,但臺灣總督仍保有「律令制定權」。(參考資料: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5%85%AD%E4%B8%89%E6%B3%95)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28台灣民主國成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臺灣民主國,為1895年5月25日[1]起短暫成立於臺灣的一個共和國政體。起因於中日甲午戰爭戰敗,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台灣民主國」成立,原臺灣巡撫唐景崧擔任大總統。但不久,唐景崧內渡中國大陸。同年6月下旬,民主國在台南擁立原大將軍劉永福為第二任大總統。同年10月19日,劉永福亦兵敗內渡;兩日後台南陷落,臺灣民主國因而滅亡[2],存在時間僅150天。(參考資料:https://sites.google.com/site/hsiujuhistory/home/republic-of-taiwan)

甲午戰爭補充音檔

客家電視電影院《一八九五 乙未》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27台灣建省與洋務建設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清朝將台灣納為領土後,最初劃為福建省的一部分,對台灣並不積極治理。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使清朝政府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自此開始增設、經濟現代化等積極建設,並於1885年將台灣建省。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清朝在1895年4月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歷經臺灣民主國的短暫抵抗後,台灣在同年6月進入為期50年的日本統治時期[8]。(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6%B8%85%E6%B2%BB%E6%99%82%E6%9C%9F)

  光緒十年(1884) ,發生中法戰爭。經歷此役之後,清廷體認到臺灣地位重要,派遣劉銘傳來臺實施建設,鞏固海防,作建省的準備。至光緒十三年(1887)正式設立臺灣省,劃分為(1889)三府、一直隸州、十一縣、三廳。臺灣府領臺灣、彰化、雲林、苗栗四縣及埔里社廳;臺南府(原臺灣府)領安平(原臺灣縣)、鳳山、恆春、嘉義四縣及澎湖廳;臺北府領淡水、新竹、宜蘭三縣及基隆廳;後山設臺東直隸州,卑南廳改設直隸州同知。省以臺灣府為首府,附郭臺灣縣橋孜圖(今臺中市南區)為省會,駐巡撫,因設備未周,而暫駐臺北。當時各里堡的建置,已與1904年臺灣堡圖上的記載相去不遠。(參考資料:http://thcts.ascc.net/themes/rc03-7.php)

  台灣第一任巡撫為劉銘傳,在清治時代的台灣官吏中,劉銘傳是少數有抱負、有遠見的人物。在海洋時代的19世紀,他早已留意台灣的發展,他「平居私議,常謂台灣孤懸海外,土沃產饒,宜使台地之財,足供台地之用,不須取給內地,而後處常處變,均可自全。」因此,他寧願放棄福建巡撫而志在台灣開發。
  劉銘傳主台後,在原來沈葆楨、丁日昌等建立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除了重劃行政區、加強防務、推動清賦改賦、整頓財稅等政策之外,並積極推行洋務運動。(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16/ch16_sec05.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26走西仔反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西仔反戰役,是指1884年8月5日至1885年6月13日中法戰爭期間,法國遠東艦隊與清軍在臺灣北部與澎湖之間發生的戰役總稱。包括基隆戰役、淡水戰役、澎湖戰役。
  「西仔」指法蘭西;「反」通「叛」是戰爭動亂的總稱。「走西仔反」則是為了躲避戰亂。(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4%BB%94%E5%8F%8D)

  清法戰爭是1883年至1885年間大清帝國與法國為越南主權問題而爆發的戰爭,而西仔反戰役是指清法戰爭期間,於1884年(清光緒10年)8月至1885年(清光緒11年)6月,法國遠東艦隊與清軍在台灣北部與澎湖之間發生的戰役總稱,下分基隆戰役滬尾戰役澎湖戰役
  「西仔」指法蘭西;「反」通「叛」,是指戰爭、動亂之意。「清法戰爭」以前在歷史教科書稱為「中法戰爭」,對台灣近代史影響重大,不但強化了劉銘傳在朝廷的地位,更促成了台灣建省。
  西仔反戰役肇始於清法戰爭期間,法國希望取得基隆煤礦作為船艦能源,以便封鎖東南沿海,進而威脅中國沿海各大城市,也藉機佔領台灣,增加日後談判的籌碼。清朝了解到臺灣的戰略重要,故派欽差大臣兼福建巡撫劉銘傳來臺督戰。法軍戰艦駛入基隆開砲,清軍予以還擊,為西仔反戰役揭開序幕。(參考資料: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8%85%E6%B3%95%E6%88%B0%E7%88%AD%E8%A5%BF%E4%BB%94%E5%8F%8D%E6%88%B0%E5%BD%B9)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25牡丹社事件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牡丹社事件是發生於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以1871年八瑤灣事件殺害琉球人為由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的軍事行動,以及隨後中日兩國的外交折衝。在日本,這次事件被稱為「台灣出兵」或是「征台之役」。這起事件是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對外用兵。(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9%A1%E4%B8%B9%E7%A4%BE%E4%BA%8B%E4%BB%B6)

  牡丹社事件是日本明治維新起動之後,開始準備師法西方列強、躍入海權爭霸、對外拓張的一個具體行動;也是影響台灣歷史,具有關鍵性的一個事件。
  日本明治維新於1867年開始,三年後,他們也學西方開始派使到清國商談通商立約,1871年,又派使到清國簽訂修好條規、通商章程。就在這一年的11月,有66名琉球人漂至台灣南端的八瑤灣(今屏東縣滿州鄉),遭原住民(高士佛社,而非牡丹社)殺害54人,其餘12人得附近漢民楊友旺的協助,使得以返回琉球。翌年,又有日本小田縣民4人漂流到台灣南端遇害。1873年,日本全權特使副島種臣乘到清國互換修約之便,趁機刺探清廷的態度,提出要求懲處台灣「番」民。(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16/ch16_sec02.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24近代西教與近代醫學入台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馬雅各(James L.Maxwell)生於蘇格蘭,186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愛丁堡大學醫科,當年英國杜嘉德牧師(Douglas Carstairs)向英國教會建議開拓台灣為宣教區,並以台灣在醫療需求的迫切為由,希望以醫療傳道方式深入台灣達到宣揚福音的目的。在教會的安排下,1864年具醫師背景的海外宣教士馬雅各由打狗登陸台灣,探尋在台灣宣教的可能性,1865年5月26日馬雅各與杜嘉德牧師一行八人正式來台,於28日從旗後登陸,展開英國長老教會在台灣醫療傳道宣教的工作,成為英國母會在台灣第一位醫療傳道者;該日成為基督教長老會台宣教的紀念日。(參考資料:https://www.peoplenews.tw/news/39b6b35c-c743-4567-a46d-cfc6d8c2ae92)

  馬偕是首位到台灣宣教的加拿大長老會傳教士。他於1872年到台灣,直到1901年去世,在台宣教長達29年之久,成為台灣北部基督教長老會的創辦者,台灣基督教教育和醫療宣教的先驅。
  1871年10月19日,馬偕離開了家鄉,在長達兩個多月的旅程中,他一路經過日本、香港、廣東及廈門,最後終於在12月30日抵達台灣的打狗(即今天的高雄)。這裡並非他原計劃中的目的地,但如他日記所述:“好像有一條無形的缐,牽我到這美麗之島”。
  1872年3月9日,當他搭乘的“海龍號”帆船駛入淡水河口時,馬偕在日記裡讚歎說:“我舉目向北向南,然後向内陸遙望青翠的山嶺,心靈非常的滿足,心神安寧且清靜,有一股明確的聲音對著我說:‘此地就是了。’ 而同行的李庥牧師也同時對我說:‘馬偕,這就是你宣教的地方了’。”下了船,馬偕陪同李牧師南下到大社(今台中豐原),並在沿途中考察自己將來要進行傳教的地區。馬偕回到淡水就租了房,作為日後傳教的據點,而為了更流利地與淡水居民溝通以便傳教,他就近找了一位牧童每天練習閩南語的對談。經過五個月苦練,馬偕終於站上講台,開始用閩南語向淡水民眾傳教。(參考資料:http://bdcconline.net/zh-hant/stories/ma-xie)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23台灣開港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860年以前,英、美的船舶已頻頻造訪台灣,主要是想獲得台灣的樟腦, 而當時台灣尚未開放對外通商,英美商人只能進行非法的走私交易。
  直到1850年代, 清廷在兩次的英法聯軍之役中戰敗,與英法簽定《天津條約》(1858)、 《北京條約》(1860),將台灣的安平與淡水港開放為通商口岸,准許外國人來台從事貿易。 隨後,又增列雞籠(基隆)與打狗(高雄)兩個港口。(參考資料: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545/tony0545.html)

  貿易一直是臺灣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如果以這次「開港通商」為分水嶺,在此之前臺灣主要經濟以貿易與農業為主,對口貿易地區為清國。清中葉之前,臺灣主要輸出米、鹿皮以及白糖為主,對清帝國而言,輸出米糧是臺灣最重要的價值之一。
  開港之後,通商口岸附近開始設置洋行,許多仕紳或地方豪強趁勢崛起,其影響力直至今日依然存在。此時,因臺灣的地形、土質、氣候以及在英國商人從福建引進茶作等人為操縱的關係,「茶、糖、樟腦」便成為清代臺灣末期主要的經濟作物。一八六八年到一八九五年間,此三種商品出口總值,就占同期臺灣出口總值的百分之九十四。
  其中,又以茶葉為最大宗。(參考資料: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399614)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22戴潮春事件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戴潮春事件,或作「戴萬生事件」。台灣清治時期三大民變之一,也是時間最久者,自1862年起事至1864年平定。事件起因乃官府鎮壓天地會(又名八卦會)所致,影響範圍北至大甲,南至嘉義,遍布整個台灣中部。雖然起事者為戴潮春,但與事者中包含各地地主,其中以林日成、洪欉等最有勢力。(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8%B4%E6%BD%AE%E6%98%A5%E4%BA%8B%E4%BB%B6)

  在清朝臺灣發生許多的民變,其中最特別的是1862年(同治元年)的戴潮春事件,這場規模最大的民變中,卻難得出現婦女的身影與聲音。
  在戴潮春事件的戰場上,女性不但沒有缺席,反倒驍勇於戰場、不讓鬚眉。例如陳弄的妻子「無毛招」,當陳弄想要降服官軍時,她主張全力抵抗,並親自引誘對方將領深入陣地。嚴辦的妻子「大腳甚」,時常英姿挺拔、威震八方的坐在鞍上;嘉義一戰中,勇猛善戰,雖被官兵擄獲,坐囚遊行示眾,遭瓦石丟擲,但她卻不吭一聲。廖談的妻子蔡邁娘,她告誡因戰敗想要降清的丈夫,千萬不可因戰敗而背盟毀信,應該奮勇殺敵。
  除此之外,還有一肩扛起丈夫和兒子任務的鄭大柴妻子謝秀娘,和王新婦的母親,她們都不畏懼砲火,身為人先。這些婦女都相當出色,與男性並肩作戰,一點也不落人後。值得注意的是,這群勇猛善戰、強悍的婦女們,展現走出家庭騁馳戰場的氣魄,甚至反抗精神比男性還強烈;但是,她們卻沒有受到正面的鼓勵,往往被視為狼子狠心,殺人如草的「人妖」和「逆婦」。(參考資料:https://women.nmth.gov.tw/?p=1923)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21西螺三姓大械鬥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隨著墾殖的人愈來愈多,為了爭奪土地、水源,移民間的原鄉與 姓氏認同愈顯著,因此常有「分類械鬥」發生。
  1860年,崙背、二崙、西螺一代曾爆發一場廖、李、鍾姓的大械鬥,稱「白馬事件」,經歷三年才平息,現二崙油車一帶還有李、鍾姓不與廖姓聯姻的祖訓。(參考資料:http://paas.cmoremap.com.tw/pda_1_4_memo_2.php?mid=&t1id=14&ttable=nhuim6_20141204143057_14&tid1=4&ttable1=nhuim6_20141204144044&tid2=35&maid=nhuim6&ttabl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