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60幣制改革(發行新台幣)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最重視的,是遍佈全島的金融獨佔體系,尤其是擁有發券機能且兼國庫業務,同時控制著台灣經濟命脈的殖民地銀行─「台灣銀行」。
  新來的陳儀政府隨心所欲控制「台灣銀行」,壟斷銀行業務,濫發台幣,以供應官營企業及政府機關需求。
  龐大的官營企業貸款與政府貸款,都以要多少就增印多少的方式來濫發鈔票而貸給,結果遭致惡性通貨膨脹。
  二二八事件之後,惡性通貨膨脹更變本加厲,因為此時中國大陸上國共內戰更加激烈,台灣的物資被強運到中國內地去接濟國民黨軍隊。
  經濟學家林鐘雄指出,造成戰後台灣惡性通貨膨脹的兩個主因都是外來的:一是台灣銀行以省庫的角色,藉通貨發行增加而墊付中央政府的各項墊支款項;二是台灣銀行係以法幣(後來改為金圓券)作為發行準備,且舊台幣與法幣之間採固定匯率,因而法幣及金圓券在大陸上之惡性通貨膨脹乃藉固定匯率而輸入台灣,轉變成舊台幣的惡性通貨膨脹。
  要抑制通貨惡性膨脹,必須先控制貨幣供給額的增加﹔要控制貨幣供給額的增加,則必須斷絕前述兩項外來不利影響因素的關係。
  因此在1949年6月15日,台灣省政府實行幣制改革,公佈「新台幣發行辦法」。其內容包括:一、舊台幣4萬元折合新台幣1元,限於同年底前兌換新台幣;二、發行總額以2億元為度;三、新台幣以黃金、白銀、外匯,及可換取外匯之物資十足準備;四、新台幣對外匯率以美金為準,即5元新台幣兌換1元美金。
  新台幣發行後不久(約半年後),國民黨政權撤退進入台灣,台灣的整個經濟體系與中國大陸完全一刀兩斷。幣制改革後的初期,貨幣供給額增加率固然仍偏高,但貨幣流通速度正下降中,搶購囤積情形已改善許多。日治時期所開發的農工產品也漸恢復活力。加以1950年下半年開始有美援物資來到,物價上漲率趨於下降。台灣才逐漸渡過那段台灣經濟史上黑暗昏灰的歲月。(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6/ch26_sec01.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59海外台灣獨立運動的展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50年代出現在海外的台灣獨立運動。肇始於二二八事件之後,許多台灣知識份子亡命海外尋求新出路。留美的工學博士廖文毅於1951年在東京成立「臺灣民主獨立黨」,1955年9月和次年2月。又先後組織「臺灣共和國臨時國民議會」及「臨時政府」。1960年代後期,臺灣獨立運動隨著留學生的激增而擴展到美國、加拿大及歐洲。許多團體相繼出現,如「全美臺灣獨立聯盟」「歐洲臺灣獨立聯盟」「在加(加拿大)臺灣人權委員會」等。進入1970年代,分布在日本、美國、歐洲地區的部分臺獨組織聯合組成全球性的「臺灣獨立建國聯盟」,總部設在美國,1979年臺美斷交後,又有許多其他組織出現。這些團體組織,在海外發行刊物,公開鼓吹臺灣獨立。(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30/CH30_SEC02.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58二二八事件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47年2月27日傍晚,專賣局台北分局緝私員傅學通等六人在台北市太平通(今延平北路)一帶查緝私煙,查獲中年寡婦林江邁於天馬茶房前(地址在今延平北路與南京西路交叉口附近)販賣私煙,查緝員欲沒收林婦煙攤的香煙及身上的金錢,林婦苦苦哀求勿全數沒收,查緝員以槍管敲擊林婦頭部,致使林婦因頭部出血而暈倒,圍觀民眾群情激憤,向查緝員理論抗議,查緝員一邊奔逃,一邊向民眾開槍,不幸擊中路旁市民陳文溪(延至隔天不治死亡)。民眾更加氣憤,包圍警局和憲兵隊,要求交出肇禍人員法辦,但無結果。
  28日上午,群眾赴專賣局抗議,衝入台北分局,將許多文卷、器具擲出到馬路上焚燒,並且打傷三名職員(一說死一人)。下午,民眾集結於行政長官公署前廣場示威請願,不料公署陽台上的憲兵用機槍向群眾掃射,死傷數十人。至此,勢態一發不可收拾,全市騷動,商店關門,工廠停工,學生罷課,警備總司令部宣佈戒嚴。
  28日下午,青年民眾進入廣播電台(位置即今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向全島廣播事情發生的原委,並呼籲各地民眾起來響應。因此,自3月1日起,事件迅速擴展全台。(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5/ch025_sec01.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57國語推行委員會成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日本人皇民化時代在台灣推動「國語運動」,長官公署在台灣也實行「國語運動」,只是此時的國語已經由日語變為北京語,並且在推行的程度上絕對不輸給日本人。日人據台前期,尚且還在師範學校裡面開有漢文課程,聘請台灣的漢學家用台灣人的母語讀漢文。國民黨接管台灣不久,便在1946年4月2日成立「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全面推動「國語」運動,禁止台灣人使用自己的母語,並將之貶低為「方言」。(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4/ch24_sec03.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56台灣省議會成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46年2月上旬,台灣省辦理公民宣誓登記及公職候選人聲請檢覆,這是台灣省建立各級民意機關的前奏。各級民意機關建立的程序,是先成立村里民大會,由村里民大會選舉縣市議員,成立縣市參議會,再由縣市參議會選舉省參議會,成立省參議會。在村里民大會成立之前,先行舉辦公職候選人檢覆,結果,聲請公職候選人檢覆,並經初複審程序通過者,多達36,968人。
  在縣市級民意代表選出之後,1946年4月15日,進一步選舉省參議員。省參議員應選名額僅30名,而全省申請參選的候選人,竟達1180人之多。其中,以台南縣(包括今天的雲嘉南三縣)來看,應選名額僅4名,而候選人多達481人。這個龐大的數字﹐如此激烈競選的盛況,恐怕是人類選舉史上的罕見特例。於此可以想見戰後當時「有知識者都不約而同地想走進政治的窄門」(吳濁流語),也可以了解,戰後初期許多社會菁英對於新的時代充滿著抱負與期待。(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4/ch24_sec02.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55國民政府接管台灣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二次大戰末期,日本戰敗在即,台灣又再一次面臨政權輪替的命運。
  1944年4月17日,中國大陸的國民政府當局在中央設計局內成立「台灣調查委員會」,負責調查及規劃接收台灣事宜。委員會由陳儀擔任主任委員,沈仲九等五人為委員,吊詭的是,此六人皆非台籍出身。直到9月,才又增加丘念台、李友邦、黃朝琴、游彌堅、謝南光等五名台籍人士。委員會總共擬定了「台灣接管計劃綱要」16項82條,以及各項接管計畫草案四種,成為日後接管台灣的依據。
  1945年8月6日及9日,盟軍的兩顆原子彈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開花。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到大後方的中國國民政府,意想不到地成為戰勝者。
  不過,當時日本的投降,不是向中華民國投降,而是向聯合國盟軍投降,聯合國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再指派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接受日軍在中國戰區的投降。台灣就在這種情況下,由蔣中正派員接管。蔣中正指派何應欽將軍主持中國戰區的受降,10月25日,何應欽再指派陳儀將軍,在台北市公會堂(現之中山堂)接受日軍投降,這就是所謂「台灣光復節」的由來。(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4/ch24_sec01.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54盟軍空襲台灣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43年(昭和18年)3月19日,來往於台灣與日本之間最快、最高級的郵輪,8000噸的高千穗丸被美軍魚雷擊沉,乘客1500人全部罹難。這說明了台日間的航線已被盟軍控制,台灣的危機已經從海上逼近。同年10月19日,總督府公佈「台灣決戰體制加強方案」,要台灣人徹底動員起來。1個月後的11月15日,美軍的飛機終於進入台灣上空,首當其衝的是新竹的日軍基地。新竹的飛機場、鐵路設施,遭受大規模的猛烈轟炸。一個半月後,1944年1月11日,美國軍機轟炸高雄、鹽水等地。
  1944年10月戰況更是急轉直下,美軍機動部隊首次對沖繩大空襲。兩天後,10月12日,美國航空母艦的飛機於早晨7點開始進入台灣轟炸各大市鎮。美機F6F和TBF所編成的機隊,前後約1000餘架次,分5梯次空襲高雄、台南、屏東、台東、新竹等航空基地及港灣。10月14日,日機與美機在台灣東海岸空戰。一個月後,11月15日起連續3天,美、日二軍在台海近空發生海空大戰。
  時序進入1945年,是台灣南北各大市鎮遭受盟軍轟炸最頻繁又慘重的時刻。1月9日,盟軍大批出動轟炸台灣各地,台灣海空發生全面決戰,連續17日。同日,台灣總督府開始全台徵兵體檢。2月14日起至2月19日,連續6天盟軍轟炸台灣各地市鎮。3月3日全台灣中等學校學生被動員組成防衛警備隊,準備對抗美軍登陸。3月9日,日月潭發電廠被美軍炸毀。3月16日,美機大規模轟炸台北市。4月3日,美機猛炸北部地區機場、工場及火車站,嘉義、花蓮也遭空襲。4月7日,空襲台南、嘉義、彰化。4月11日,猛炸高雄、台南、新竹。(諷刺的是,5月5日,台灣作家吳濁流完成《亞細亞的孤兒》,而「亞細亞的孤兒」─台灣,正在替日本帝國主義發動戰爭的罪行承擔苦難。)5月17日,花蓮、高雄等地各工廠被美軍轟炸機毀滅性的破壞。5月31日,盟軍全島大空襲,台北市區尤其猛烈,市區到處起火,到處死傷慘重,連總督府也局部受損。6月22日轟炸台灣各地。到了7月,台灣完全陷入盟軍肆意空襲的狀態。(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3/ch23_sec03.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53日本開始在台募兵、徵兵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儘管所謂內地延長主義已經行之有年,但日本據台以來一直到在太平洋戰爭爆發(1941年12月8日)之前,台灣人都不須要當兵。倒不是日本人對台灣人特別優惠,而是對台灣人不放心。不過,在中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秋天起,日本人已開始在台灣徵用軍伕以擔負軍中雜役。之後,台灣人也有部份被徵調擔任翻譯人員,隨軍派往華中、華南及東南亞,加入日本的戰地工作。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原本不要台灣人當兵的政策開始改變。1942年(昭和17年)4月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開始向台灣人募兵。1942年第一回募兵時,共有425,921人台灣人應徵,錄取1,020名左右的志願兵,錄取率是420分之1,約等於100名男子當中就有14人申請。1943年的志願人數更多,共有601,147人應徵,錄取1,008名,錄取率約600分之1。1944年應徵人數759,276人,錄取人數2,497人,錄取率約300分之1。「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自開始實施到1945年廢除為止,總計共募得志願兵5,500人。
  1942年6月中途島之役日軍大敗,戰況對日本轉趨不利,日本當局因兵源缺乏,乃於1943年又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第一回有316,097人申請,錄取3,000訓練生徒。「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於1944年7月廢除。至廢除為止,共募得海軍志願兵11,000人。綜合上述陸、海軍募兵制的實施,共有16,500名台灣青年加入日本軍隊作戰。(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3/ch23_sec02.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52皇民奉工會成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皇民奉公會(日本語:こうみんほうこうかい),是台灣日據時代末期為日本殖民者配合“新體制運動”而於昭和16年(1941年)所成立的組織。
  1941年4月作為日本大政翼贊會從屬機關的台灣「皇民奉公會」成立,由長谷川清(日本語:はせがわ きよし)總督兼任總裁,地方各州、廳、市設支部及區分會,最基層的則是奉公班。按職業、年齡、性別分別成立產業奉公會、奉公壯丁團、大日本帝國婦女會台灣分會,把每家每戶都強制納入其組織,為聖戰服勞役、購戰時公債。
  其宗旨是:“全島一致,保持臣民遵守倫理道德,確立國防體制,建立東亞新秩序,以期徹底顯示國體和皇民精神。”奉公會的章程和行動綱領提出:“漢族性要蛻變為日本民族性”,“台灣外地性轉化為內地性”,“本島人要轉為內地人”。章程的主要精神是:“基於戰時國體,貫徹皇國精神,在職奉公,全島一致,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該章程行動綱領還提出:“實現惟神之道、八紘一宇精神,推進非常時期的經濟建設,實現東亞新秩序。”
  皇民奉公會除了替總督府改造台灣人,驅使台灣人心甘情願投入“聖戰”行列外,也擔負戰時募兵、經濟動員工作。志願兵、徵兵制都如計畫執行後,原街莊行政漸漸成為皇民奉公會的附屬,有本末倒置之嫌。(參考資料: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7%9A%87%E6%B0%91%E5%A5%89%E5%85%AC%E6%9C%83)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51台灣首次地方選舉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35年(昭和10年)11月22日上午8點,這場破天荒的選戰揭幕,選的是各市市會(當時有9市)議會及各街庄的協議會員,就相當於今日的直轄市議員及其他地區的縣市鄉鎮議員。
  這場當時稱為「處女選戰」的投票,雖然是臺灣人爭取許久而來,但並不是人人都有投票權,而是充滿限制,只有男性、25歲以上,並獨立生計,繳納一定稅額者才具有投票權。這使得能投票的人數並不多,且日人大於台人。以市會議員來說,日人選民總數為26,479,佔9市25歲以上日人的60.9%;台人選民總數為24,578,佔9市25歲以上台人的19.7%,總額居然日人還大於台人。
  種種限制是為了降低臺灣人的投票人數,讓在臺灣較少數的日本人能佔得上風,臺灣總督府也害怕萬一有那個議會真被「反對派」掌有過半數席次,就很難施政,於是規定選舉產生議員僅佔一半,另外一半由總督府指派,讓「過半數」完全不可能發生。(參考資料:https://takao.tw/1935-taiwan-first-election/)

  日本時代地方自治制度歷經變革,各級議員原為官方派任,在歷經許多民主前輩不斷爭取下,臺灣總督府終於在1935年舉辦了「市會議員及街庄協議會會員選舉」。雖然投票資格限制頗多,並且僅開放半數的代表名額由選舉產生,但卻是臺灣史上第一次官辦民主選舉。圖為當時報紙(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臺北市會議員第一高票由臺灣人蔡式穀當選。可怕的是當時全島總投票率竟高達92%!(參考資料:https://www.twmemory.org/?p=6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