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61蔣政權流亡入台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二次大戰結束後約半年,中國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軍事衝突又起。經過遼陽、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後,戰局轉趨共軍有利。國民政府在經濟崩潰、民心漸失的環境中,節節敗退。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兩個月後,國民黨政權在大陸上全面潰敗,於12月7日播遷台灣。
  國民黨政府撤退入台灣,在台灣史上,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其重要性不下於當年鄭成功進入台灣。
  此事對台灣有何影響?
  首先,國民黨政權在潰逃之前,其統治下的大陸經濟體系正迅速走向崩潰,台灣受其牽累,加劇台灣經濟的混亂。人口開始大增的1948年和1949年,也是台灣通貨膨脹最嚴重的時期。
  再者,在短期間移入台灣的大陸人,儼然成為島內一大族群,加以國民黨政府的各機關要職,仍以大陸人為主導,位居要津。
  除了人口的壓力、族群的問題之外,對台灣產生結構性影響的,應該是政治性質的改變。
  在1912年建立的中華民國,在1949年結束後,掌政者拿著原先的「中華民國」名號,撤退到原本沒有參加中華民國建國的台灣,繼續維持其政權。原先代表範圍僅限於「秋海棠」(不包括台灣)的「國旗」(沒有經過民主法定程序,純然由一黨制定,且黨國不分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1949年之後卻只能拿到原本不在其代表範圍之內的台灣來插掛。所謂的「國歌」(其實是中國國民黨黨歌),也是如此。(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6/CH26_SEC03.HTM)
(中華民國今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