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37東京台灣留學生成立新民會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15年在東京的台灣留學生總數有300多人,到了1922年已達2400多人,這些留學生在外接觸的資訊和思潮,思想大受啟發。1919年底,台中清水望族出身的漢學家、有「台灣留學生的大家長」之譽的蔡惠如,及霧峰林家出身的林獻堂,聯絡當時在日本東京留學的臺籍知識青年(包括較活躍的林呈祿、黃呈聰、蔡培火、鄭松筠、彭華英、王敏川、王鐘麟等等),開始組織團體,經過幾次調整之後,終於在1920年1月11日成立「新民會」,糾集會員一百多人,舉林獻堂為會長。決定三項行動目標:一、從事政治社會改革運動,以增進台灣同胞的幸福;二、發行機關刊物,以擴大宣傳,並聯絡各界互通聲氣;三、圖謀與中國同志接觸之途徑。
  新民會第一個目標的具體表現,就是「六三法撤廢運動」的推動;第二個目標的具體表現是《台灣青年》雜誌的創辦。其中《台灣青年》雜誌的創刊,由於新民會會員多為財力有限的留學生,當時有任俠之風的蔡惠如,不顧自己經商失敗的窘境,於前往北京之前,在東京車站悄悄掏出1500圓交給前來送行的林呈祿說:「這些款項給你們充作創刊之用,就算只能發刊一﹑二期,也要實行。」蔡惠如這1500圓感動了這些青年人,終於催生了《台灣青年》雜誌的創刊。發刊詞中揭櫫發刊的旨趣,在於介紹內外文明、詳論台灣政治應討論之事、爭取台灣的政治自由與文化的啟蒙,並謀日華之親善。《台灣青年》創刊於1920年7月當初只獲准在日本本土刊行,不得在島內發行。然而,《台灣青年》卻仍然漸漸在島內(包括北師和北醫)的青年學生手中偷偷流傳起來,影響了島內的部份知識青年。《台灣青年》共發行18期,改名為《台灣》繼續發行,後來又創刊《台灣民報》,繼而改組為《台灣新民報》,在島內發行,被稱為日據時代唯一的「台灣人民的喉舌」。(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1/ch21_sec01.ht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