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17朱一貴事件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清代臺灣第一起大規模的民變。西元 1721 年(康熙 60 年),臺灣知府王珍苛政引發民怨。朱一貴本在羅漢門(今高雄內門)以養鴨為業(故人稱「鴨母王」),後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自立為「中興王」,建號「永和」。 清領時期三大民變起事最早者,於西元1721年(康熙60年)爆發。 朱一貴在攻陷臺灣府城後,清朝的文武官員紛紛逃往澎湖,朱軍後來內部分裂,朱一貴與南路客籍杜君英失和,清廷乃趁隙與客籍人士合作,終於一舉覆滅朱軍,朱一貴則被押解至北京處死。(參考資料:https://www.ehanlin.com.tw/app/keyword/%E5%9C%8B%E4%B8%AD/%E6%AD%B7%E5%8F%B2/%E6%9C%B1%E4%B8%80%E8%B2%B4%E4%BA%8B%E4%BB%B6.htmlhttps://www.ehanlin.com.tw/app/keyword/%E5%9C%8B%E4%B8%AD/%E6%AD%B7%E5%8F%B2/%E6%9C%B1%E4%B8%80%E8%B2%B4%E4%BA%8B%E4%BB%B6.html)

  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臺灣鳳山縣縣令出缺未補,由臺灣知府王珍自攝縣政。1720年福建巡撫呂猶龍題參王珍等虧空官銀15萬兩。王珍為彌補財政上的漏卮,令次子代攝鳳山知縣。[3]王珍次子巧立名目,橫徵暴歛,農人不從便加以拘捕囚禁,造成鳯山縣農人普遍的痛苦。[4]
  1721年(康熙六十年)三月,閩人柯妹因不滿官府向民間折現徵糧一事,以杜君英廣東省潮州府海陽縣人)既然已遭官府通緝,勸說杜君英何不豎旗起事,並承諾替杜君英聚眾招攬。杜君英遂邀集陳伯等粵籍四名、閩籍三名、臺灣府籍人士約五十餘人於3月10日舉「爭天奪國」旗號起事於山內。[8]其後,楊來顏子京戴穆劉國基陳福壽、洪正、王義生郭國正等共邀集1,000餘人,俱往附杜君英。四月,杜君英聞朱一貴起事於崗山後,乃派楊來、顏子京於4月21日前往朱一貴處,洽談合作事宜。彼此商議後,杜君英於4月24日出兵攻克下淡水汛[9]
  康熙六十年三月,閩人柯妹勸說杜君英起事之際,李勇、鄭定瑞也邀朱一貴到內門地區墾首黃殿家商議結盟對抗王珍。眾人認為朱一貴姓朱,如果擁他為王,以明朝皇帝後裔之名來號召群眾,則歸服者必眾。4月19日,李勇、吳外、鄭定瑞等五十二人,各自於今高雄市田寮區豎旗埕,豎旗起義,並於今高雄市大崗山與小崗山附近召集約1000餘壯丁,齊聚黃殿處,宣傳朱一貴為明太祖後裔,高舉「大元帥朱」旗號召「反清復明」。並於當日夜襲岡山塘(今高雄市阿蓮區崗山里)。(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4%B8%80%E8%B2%B4)

  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中,人在往生後成神享受香火的原因不外乎生前積德修善,或是對地方有功,即使是歷史課本上所謂的「民變領袖」,只要有人景仰,都有成神的可能,今日要介紹的杜君英就是個例子。(參考資料:https://bobee.nownews.com/20180911-24699)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