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54盟軍空襲台灣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43年(昭和18年)3月19日,來往於台灣與日本之間最快、最高級的郵輪,8000噸的高千穗丸被美軍魚雷擊沉,乘客1500人全部罹難。這說明了台日間的航線已被盟軍控制,台灣的危機已經從海上逼近。同年10月19日,總督府公佈「台灣決戰體制加強方案」,要台灣人徹底動員起來。1個月後的11月15日,美軍的飛機終於進入台灣上空,首當其衝的是新竹的日軍基地。新竹的飛機場、鐵路設施,遭受大規模的猛烈轟炸。一個半月後,1944年1月11日,美國軍機轟炸高雄、鹽水等地。
  1944年10月戰況更是急轉直下,美軍機動部隊首次對沖繩大空襲。兩天後,10月12日,美國航空母艦的飛機於早晨7點開始進入台灣轟炸各大市鎮。美機F6F和TBF所編成的機隊,前後約1000餘架次,分5梯次空襲高雄、台南、屏東、台東、新竹等航空基地及港灣。10月14日,日機與美機在台灣東海岸空戰。一個月後,11月15日起連續3天,美、日二軍在台海近空發生海空大戰。
  時序進入1945年,是台灣南北各大市鎮遭受盟軍轟炸最頻繁又慘重的時刻。1月9日,盟軍大批出動轟炸台灣各地,台灣海空發生全面決戰,連續17日。同日,台灣總督府開始全台徵兵體檢。2月14日起至2月19日,連續6天盟軍轟炸台灣各地市鎮。3月3日全台灣中等學校學生被動員組成防衛警備隊,準備對抗美軍登陸。3月9日,日月潭發電廠被美軍炸毀。3月16日,美機大規模轟炸台北市。4月3日,美機猛炸北部地區機場、工場及火車站,嘉義、花蓮也遭空襲。4月7日,空襲台南、嘉義、彰化。4月11日,猛炸高雄、台南、新竹。(諷刺的是,5月5日,台灣作家吳濁流完成《亞細亞的孤兒》,而「亞細亞的孤兒」─台灣,正在替日本帝國主義發動戰爭的罪行承擔苦難。)5月17日,花蓮、高雄等地各工廠被美軍轟炸機毀滅性的破壞。5月31日,盟軍全島大空襲,台北市區尤其猛烈,市區到處起火,到處死傷慘重,連總督府也局部受損。6月22日轟炸台灣各地。到了7月,台灣完全陷入盟軍肆意空襲的狀態。(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3/ch23_sec03.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53日本開始在台募兵、徵兵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儘管所謂內地延長主義已經行之有年,但日本據台以來一直到在太平洋戰爭爆發(1941年12月8日)之前,台灣人都不須要當兵。倒不是日本人對台灣人特別優惠,而是對台灣人不放心。不過,在中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秋天起,日本人已開始在台灣徵用軍伕以擔負軍中雜役。之後,台灣人也有部份被徵調擔任翻譯人員,隨軍派往華中、華南及東南亞,加入日本的戰地工作。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原本不要台灣人當兵的政策開始改變。1942年(昭和17年)4月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開始向台灣人募兵。1942年第一回募兵時,共有425,921人台灣人應徵,錄取1,020名左右的志願兵,錄取率是420分之1,約等於100名男子當中就有14人申請。1943年的志願人數更多,共有601,147人應徵,錄取1,008名,錄取率約600分之1。1944年應徵人數759,276人,錄取人數2,497人,錄取率約300分之1。「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自開始實施到1945年廢除為止,總計共募得志願兵5,500人。
  1942年6月中途島之役日軍大敗,戰況對日本轉趨不利,日本當局因兵源缺乏,乃於1943年又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第一回有316,097人申請,錄取3,000訓練生徒。「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於1944年7月廢除。至廢除為止,共募得海軍志願兵11,000人。綜合上述陸、海軍募兵制的實施,共有16,500名台灣青年加入日本軍隊作戰。(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3/ch23_sec02.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52皇民奉工會成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皇民奉公會(日本語:こうみんほうこうかい),是台灣日據時代末期為日本殖民者配合“新體制運動”而於昭和16年(1941年)所成立的組織。
  1941年4月作為日本大政翼贊會從屬機關的台灣「皇民奉公會」成立,由長谷川清(日本語:はせがわ きよし)總督兼任總裁,地方各州、廳、市設支部及區分會,最基層的則是奉公班。按職業、年齡、性別分別成立產業奉公會、奉公壯丁團、大日本帝國婦女會台灣分會,把每家每戶都強制納入其組織,為聖戰服勞役、購戰時公債。
  其宗旨是:“全島一致,保持臣民遵守倫理道德,確立國防體制,建立東亞新秩序,以期徹底顯示國體和皇民精神。”奉公會的章程和行動綱領提出:“漢族性要蛻變為日本民族性”,“台灣外地性轉化為內地性”,“本島人要轉為內地人”。章程的主要精神是:“基於戰時國體,貫徹皇國精神,在職奉公,全島一致,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該章程行動綱領還提出:“實現惟神之道、八紘一宇精神,推進非常時期的經濟建設,實現東亞新秩序。”
  皇民奉公會除了替總督府改造台灣人,驅使台灣人心甘情願投入“聖戰”行列外,也擔負戰時募兵、經濟動員工作。志願兵、徵兵制都如計畫執行後,原街莊行政漸漸成為皇民奉公會的附屬,有本末倒置之嫌。(參考資料: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7%9A%87%E6%B0%91%E5%A5%89%E5%85%AC%E6%9C%83)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51台灣首次地方選舉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35年(昭和10年)11月22日上午8點,這場破天荒的選戰揭幕,選的是各市市會(當時有9市)議會及各街庄的協議會員,就相當於今日的直轄市議員及其他地區的縣市鄉鎮議員。
  這場當時稱為「處女選戰」的投票,雖然是臺灣人爭取許久而來,但並不是人人都有投票權,而是充滿限制,只有男性、25歲以上,並獨立生計,繳納一定稅額者才具有投票權。這使得能投票的人數並不多,且日人大於台人。以市會議員來說,日人選民總數為26,479,佔9市25歲以上日人的60.9%;台人選民總數為24,578,佔9市25歲以上台人的19.7%,總額居然日人還大於台人。
  種種限制是為了降低臺灣人的投票人數,讓在臺灣較少數的日本人能佔得上風,臺灣總督府也害怕萬一有那個議會真被「反對派」掌有過半數席次,就很難施政,於是規定選舉產生議員僅佔一半,另外一半由總督府指派,讓「過半數」完全不可能發生。(參考資料:https://takao.tw/1935-taiwan-first-election/)

  日本時代地方自治制度歷經變革,各級議員原為官方派任,在歷經許多民主前輩不斷爭取下,臺灣總督府終於在1935年舉辦了「市會議員及街庄協議會會員選舉」。雖然投票資格限制頗多,並且僅開放半數的代表名額由選舉產生,但卻是臺灣史上第一次官辦民主選舉。圖為當時報紙(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臺北市會議員第一高票由臺灣人蔡式穀當選。可怕的是當時全島總投票率竟高達92%!(參考資料:https://www.twmemory.org/?p=6837)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50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完工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為了滿足更大規模的發電需求,總督府於1919年籌辦了「臺灣電力株式會社」,主要目標之一即為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在松木幹一郎社長任內大力任用臺籍人士,於1934年6月3日,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完工,之後又在下游取發電後的尾水興建電廠進行二次發電,為日月潭第二發電所。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總發電量14萬3500瓩,為當時亞洲第一大發電所,在源源不絕無污染能源的挹注下,臺灣全島電力供應無虞,對臺灣工業化有決定性的影響,過剩的電力則衍生了如鐘淵曹達會社電解相關產業。(參考資料:https://www.twmemory.org/?p=11263)

  被視為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最大成就的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前後共耗時近15年,總經費達6,400多萬日圓,比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成立時的資本額3,000萬日圓還要多一倍,並經歷10位台灣總督、三任社長才完成,期間經歷工程展延(1922年/日據大正11年/民國11年)、暫停(1923年)、停止(1926年)、再興(1929年)、再調(1930年)、復工(1931年)等曲折過程,猶如現在台電核四工程的古代版。(參考資料:https://tpcjournal.taipower.com.tw/article/2378?p=2)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49嘉南大圳完工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20年開工,竣工於1930年的嘉南大圳,是日治時期臺灣、日本和東亞最大的水利工程。關於嘉南大圳的評價,因立場不同,以致從動工至今仍看法紛歧。例如興建嘉南大圳是嘉惠農民,還是剝削農民?三年輪作制度是因水源不足而設計,還是總督府意圖透過對水的控制來扶植糖業資本?嘉南大圳是「咬人大圳」(臺語)?類似的問題經常被提出來討論,短期內恐難以有共識。(參考資料:https://wwwacc.ntl.edu.tw/public/Attachment/09261349732.pdf)

  從1984年開始,嘉南農田水利會在每年的5月8日,於烏山頭水庫旁八田與一的銅像及墓前舉行八田與一及其夫人外代樹的紀念追悼會。原因是,沒有這位工程師的奉獻,就沒有今日嘉南平原的沃野千里。
  八田與一,這位被尊稱為「嘉南大圳之父」的日本人,1910年,甫從東京帝國工科大學土木工學科畢業,即選擇臺灣作為生命事業的起點,渡海來臺擔任臺灣總督府的土木部技手,時年才24歲。十年後,他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即嘉南大圳),而後亞洲最大、世界第三的水利工程出現,嘉南平原既有的農業生態也隨之改變,臺灣最大的穀倉產生。(https://e-river.wra.gov.tw/System/NewArticle/DealData.aspx?s=93A038F9E3552400&index=3A4A76975B038742&sm=0F3A0E195527429C)

嘉南大圳的成效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48霧社事件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霧社事件的起因,牽涉到兩個問題:一是山地勞役剝削問題;一為原住民與日本人通婚問題。
  事件發生前,霧社一帶高山族被動員從事多項勞役,勞役過重,警方威逼甚厲。且對於低廉的工資,警方又有帳目不清,或心存欺騙之嫌;至於婚姻問題,日本領台之初,鼓勵日本警察娶各社頭目或有地位者之女兒為妻。但有些警察在日本內地早有妻室,來台後有娶山地女子為妻,這些山地的所謂「內緣妻」,往往會在日警離開之後被遺棄。領導霧社事件的頭目莫那魯道,他的妹妹就是嫁給日本巡查,但數年被拋棄。貴為頭目之女竟被拋棄,族人當然不滿。(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2/CH22_SEC02.HTM)

  霧社事件(賽德克語:Mkuni Paran [mukuni ˈpaɾan] 、日語:霧社事件/むしゃじけん musha jiken)是臺灣在日治時期1930年(昭和5年)發生的原住民武裝抗日事件,地點位於今南投縣仁愛鄉霧社。事件起因是賽德克族原住民不滿日本統治當局長期以來苛虐暴政,而由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德克達亞群各部落[1][2]聯合起事,襲擊由日方建立的樣板聚落霧社,趁霧社公學校舉行運動會時襲殺日本人。事發後立即遭日方調集軍警,以飛機、山炮、毒氣等武器強力鎮壓;而起事的賽德克族人雖在襲擊成功後即回撤備戰,但仍不敵日方的強大武力,身為起事領袖的莫那·魯道飲彈自盡,參與行動的各部落幾遭滅族,數百位族人在寧死不屈下集體自縊,餘生者則被日方強制遷至川中島(今南投縣仁愛鄉西北端的清流部落)集中居住與管理 。該事件爆發震驚日本政府與國際社會,除了使臺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遭到重大挑戰,並造成時任總督石塚英藏、總務長官人見次郎等高層官員引咎去職。
  霧社事件是臺灣人在日治時代最後一次武裝抗日行動(漢人在西來庵事件後已放棄武力鬥爭,改採社會運動模式)。(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C%A7%E7%A4%BE%E4%BA%8B%E4%BB%B6)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47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成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是由「台灣民眾黨」出走的右翼知識菁英所成立的政治團體, 主張在合法的前提下,追求地方政治的改革,是1920年代非武裝抗日運動最後的一股力量。
  1927年,「台灣民眾黨」成立以後,隨著台灣局勢的演變,工農運動漸成社會運動的主流 。蔣渭水領導下的民眾黨,積極發展勞工運動,也與簡吉領導的「台灣農民組合」取得連繫與合作,引起黨內 右派分子的不滿,認為蔣渭水的路線「有違黨則」。  
  1930年1月,楊肇嘉自日本東京返台後,積極鼓吹「地方自治改革」, 2月,林獻堂、林伯壽、蔡培火、羅萬俥、蔡式穀等人聚會,討論 另組政治團體,與蔣渭水領導的民眾黨區隔。民眾黨得知消息,於3月份的中央委員會議中做出決議: 「凡是黨員不得參加黨以外之政治結社及為其發起人」,希望阻止內部分裂,然而仍然無法挽回, 雙方終於正式決裂。
  8月17日,「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正式成立,以林獻堂為議長及顧問,楊肇嘉等五人為常務理事。 這個政治團體成立的最大特色是強調單一目標,即「促進地方自治制度的實施」,而且容 納在台灣的民間日本人參加,以淡化民族運動的色彩,純粹訴求落實民主,改革台灣現行的地方政治制度。(參考資料: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582/tony0582.html)

  成立後即於全島24個地方巡迴演講,鎖定「施行地方自治」此單一議題,主張確立民主主義,採取合法手段,以爭取政治自由與地方自治。
  1931年(昭和6年),日本殖民政府大舉鎮壓台灣的政治、社會團體,無論台灣民眾黨(1927-1931)、新文協(1927-1931)、台灣共產黨(1928-1931)、台灣農民組合等組織皆被查禁,唯獨台灣地方自治聯盟還能正常運作。自治聯盟亦曾派員參加1935年(昭和10年)第一屆市會及街莊協議會員選舉,成績不錯。之後日本軍國主義抬頭,台灣民眾黨、新文協、台共等組織人員紛紛遭到搜捕。1936年(昭和11年),發生「祖國事件」。1937年(昭和12年)7月15日台灣地方自治聯盟舉行「第四屆聯盟大會」,眾幹部決議解散組織。(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5%9C%B0%E6%96%B9%E8%87%AA%E6%B2%BB%E8%81%AF%E7%9B%9F)

日本時代社會運動團體的左右光譜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46台北帝國大學創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臺北帝國大學(英語譯名: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簡稱臺北帝大、臺大、帝大,設立於1928年3月16日,是一所位於日治臺灣臺北州臺北市的國立綜合大學,亦是由大日本帝國所設立的第6所帝國大學。其為國立臺灣大學前身,以及國立中興大學前身的部分(臺北帝大附屬農林專門部)。
  臺北帝大在籌備設立階段時,常以「臺灣大學」、「臺灣帝國大學」作為校名,但為避免使人誤解為「臺灣帝國的大學」,遂最後定名為「臺北帝國大學」。(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5%8C%97%E5%B8%9D%E5%9C%8B%E5%A4%A7%E5%AD%B8)

  1931 年4 月8 日,《台灣日日新報》公告該年獲得台北帝大入學許可者,文政學部共24 名,包括2 名是考試檢定合格者。文學科的新生名單,分別是黑田定雄、岩間力之助、小田好康、前岸武次、天土春樹、大森政壽。「大森政壽」是第一位入學台北帝大的女學生。
  台北帝大在1928 年創立之初,僅有文政與理農兩學部,招收1925 年入學台北高校的第一屆畢業生。不過,台北高校學生多數選擇前往日本國內歷史與學風更悠久的東京帝大、京都帝大等名校。在醫學部成立之前,台北帝大的招生情況不佳,文政學部除了政學科之外,無法在以全日本帝國高校生為對象的第一次招生中,招到足額學生,必須進行第二次招生。二招學生來源則是當時日本各公私立專門學校。(參考資料:https://www.gvm.com.tw/article/44707)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45台灣共產黨創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台灣共產黨,簡稱台共,正式名稱為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是台灣歷史上的一個共產主義政黨,存在時間為1928年4月15日至1931年9月。在共產國際指導下,台灣青年於1928年上海法租界成立該政黨。根據共產國際對於各國支部「一國一黨」的組織原則規定,台共是隸屬於日本共產黨領導的「臺灣民族支部」。
  由於日共於1945年以前在日本屬於非法,台共在台灣日治時期,也被台灣總督府視為非法政黨而加以取締。台灣共產黨是日治時期唯一明確提出台灣獨立、台灣革命主張的島內政治組織,而且成功結合台灣農民組合及台灣文化協會,影響了1920年代台灣社會運動的發展。1931年9月,台灣共產黨黨員遭大舉逮捕入獄,台灣共產黨停止運作,覆滅瓦解走入歷史。(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5%85%B1%E7%94%A2%E9%BB%A8)

  台灣共產黨,與其他各國、各地共產黨的成立,都與蘇聯革命的成功有關。
  第一次大戰期間,1917年, 列寧領導的革命,推翻了蘇聯帝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共產政權,隨後列寧即著手推動無產階級的世界 革命。
  1919年,「共產國際」(又稱「第三國 際」)成立於莫斯科(註2),以協肋及指導各國建立共產黨, 企圖推翻資本主義及帝國主義,以建立世界無產階級社會。
  在「第三國際」的推動下,幾年之間,世界各國及殖民地建立了60幾個支部,其中,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 日本共產黨成立於1922年,成為「第三國際」的支部,接受其提供的資金、訓練及思想指導,以發展無產階級的革命 組織。
  第一次大戰後之後,「第三國際」以實際行動支援各殖民地人民起而反抗殖民統治者, 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思潮蓬勃,也激勵了殖民地台灣的知識份子。隨著1920年代初期,台灣非武裝抗日政治社會運動的萌 芽及發展,在日本東京及中國上海的台灣留學生引進了左翼的社會主義思想,在島內逐漸漫延開來。
  1920年代下半期, 台灣農民運動急速發展,左派思想更蔚為風潮,左派的連溫卿甚至取得了「台灣文化協會」的領導權, 而勞工運動亦逐漸蓬勃。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推翻日本殖民統治為目標,採行革命路線的台灣共產黨終於在1928年誕生了。(參考資料: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585/tony0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