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64戒嚴與白色恐怖政治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49年5月20日起﹐台灣進入戒嚴時期,配合著「動員戡亂」體制,白色恐怖的陰籠罩台灣。直到1987年解除戒嚴,1990年終止「動員戡亂」,台灣才逐漸脫離恐怖政治的陰影。
  1949年5月19日,國民黨政權還在大陸上處於兵荒馬亂之際,台灣並無戰事和動亂,但省主席陳誠卻在台灣頒布戒嚴令。戒嚴令頒布的半年後,國民黨政府敗退來台,戒嚴繼續實施。實施戒嚴,即是軍事統治,依據戒嚴法,台灣警備總司令部有權力限制人民自由民權,可以掌管戒嚴地區行政事務及司法事務。因此,憲法所規定的人民的基本自由人權,如集會、結社、言論、出版、講學等各項自由受到嚴格限制,因此有黨禁、報禁、出國旅行禁等禁令。戒嚴延續了38年之久(直到1987年蔣經國才解嚴),成為世界實施最久的戒嚴令。
  層出不窮的白色恐怖案件,是戒嚴統治與戡亂體制下的產物。台灣在經歷了二二八事件之後,不但沒有一點足堪療傷止痛的轉機,反而因為緊接而來的白色恐怖政治,使得政治氣氛更加陰霾不開。直到蔣經國主政的末期,政治風氣才逐漸開朗。(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7/CH27_SEC03.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63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提出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49年下半年,正是國民黨政府在大陸上軍事情勢大逆轉之際,8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對華白皮書」,準備不再支持國民黨的政權。不久,國民黨政府全面潰敗,撤入台灣。國際地位幾乎跌入谷底。
  就在國民黨政府退入台灣的半年後(1950.6.25),韓戰爆發。北韓在蘇聯的支持下,大舉進攻南韓。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自由世界」,和共產集團,更形對峙之勢。由於政局丕變,美國重新考慮支持台灣的國民黨政府以對抗中共。為了避免戰局複雜化,美國總統杜魯門於韓戰爆發的兩天後下令第七艦隊巡邏台海,執行「中立化」任務。並發表聲明,其中謂:「…台灣若落入共產主義者手中,將直接影響到太平洋區域的安全。…台灣將來的地位,必須等到太平洋的安全恢復,及對日本的和平條約成立後,或者聯合國予以考慮,才能確定。」此即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之提出。此一立論的主要目的,在防止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中華民國而擁有台灣主權。
  翌年(1951年)9月8日在美國舊金山締結的對日和約中,48國(沒有包括中華民國)代表簽署對日和約,其中第二條規定:「日本應放棄對台灣及澎湖群島的權利、權限及請求權」(11.18日本國會批准生效)此和約中,沒有說明日本放棄台澎之後,將之交給誰承接。當然這是根據杜魯門聲明所作的巧妙安排,使得北京政府得不到國際法上的權利義務來接管台灣。
  因為此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已經撤離了原來中華民國建國以來的絕大部分國境,而正退到在地位未定的台澎。台澎並非與日本作戰的地區或國家,而是戰時日本的領土,因此台澎不可能產生一個統治政府出來參與交戰雙方的和約問題。
  日本在舊金山和約中正式放棄台澎之後,才在翌年(1952)4月派代表來台北與退守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中日和約」(日方稱為「日華和平條約」)。在條約中,日方仍未表明領土的歸屬。不過在規定條約適用範圍的第一號照會中,雙方言明「本約各條款關於中華民國之一方,應適用於現在中華民國政府控制下或將來在其控制下之全部領土。」易言之,這樣的安排,已經排除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法理上統治臺灣的依據。 (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7/CH27_SEC01.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62土地改革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國民政府在中國正面臨共產革命,國共內戰激烈進行著,中共以「土地改革者」的姿態逐漸贏得廣大農民的支持,而國民黨政府已從南京撤守遷往廣州,在節節敗退之下,台灣是他們可能即將退守的目的地,因此,若不在台灣積極進行土地改革,爭取農民支持,恐怕在人心向背上,無法抵抗中共的宣傳攻勢。基於此,台灣的土地改革在1949年初,陳誠繼魏道明接掌台灣省政之後,已到了勢在必行的時刻。
  台灣此次的土地改革,分三大步驟實施,第一階段是1949年的4月至7月之間推行三七五減租;其次是1951年實施公地放領;第三是1953年實施「耕者有其田」。在此之前,台灣史上有兩次土改,一次是清末劉銘傳辦理清賦事業,結果失敗;第二次是日本治台初期廢除大租戶,完成初步土改。
  為何國民黨的土改,在大陸上無法成功,來台灣卻能推動得起來呢?
  其中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因為國民黨政府在大陸時,統治階級與地主階級是重疊的,自己要改革自己,會失去許多既得利益,談何容易?但在台灣,做為統治階層的國民黨政府是外來的,而地主階級則是本地的,改革起來當然就得心應手了。(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6/CH26_SEC02.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61蔣政權流亡入台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二次大戰結束後約半年,中國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軍事衝突又起。經過遼陽、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後,戰局轉趨共軍有利。國民政府在經濟崩潰、民心漸失的環境中,節節敗退。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兩個月後,國民黨政權在大陸上全面潰敗,於12月7日播遷台灣。
  國民黨政府撤退入台灣,在台灣史上,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其重要性不下於當年鄭成功進入台灣。
  此事對台灣有何影響?
  首先,國民黨政權在潰逃之前,其統治下的大陸經濟體系正迅速走向崩潰,台灣受其牽累,加劇台灣經濟的混亂。人口開始大增的1948年和1949年,也是台灣通貨膨脹最嚴重的時期。
  再者,在短期間移入台灣的大陸人,儼然成為島內一大族群,加以國民黨政府的各機關要職,仍以大陸人為主導,位居要津。
  除了人口的壓力、族群的問題之外,對台灣產生結構性影響的,應該是政治性質的改變。
  在1912年建立的中華民國,在1949年結束後,掌政者拿著原先的「中華民國」名號,撤退到原本沒有參加中華民國建國的台灣,繼續維持其政權。原先代表範圍僅限於「秋海棠」(不包括台灣)的「國旗」(沒有經過民主法定程序,純然由一黨制定,且黨國不分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1949年之後卻只能拿到原本不在其代表範圍之內的台灣來插掛。所謂的「國歌」(其實是中國國民黨黨歌),也是如此。(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6/CH26_SEC03.HTM)
(中華民國今昔)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60幣制改革(發行新台幣)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最重視的,是遍佈全島的金融獨佔體系,尤其是擁有發券機能且兼國庫業務,同時控制著台灣經濟命脈的殖民地銀行─「台灣銀行」。
  新來的陳儀政府隨心所欲控制「台灣銀行」,壟斷銀行業務,濫發台幣,以供應官營企業及政府機關需求。
  龐大的官營企業貸款與政府貸款,都以要多少就增印多少的方式來濫發鈔票而貸給,結果遭致惡性通貨膨脹。
  二二八事件之後,惡性通貨膨脹更變本加厲,因為此時中國大陸上國共內戰更加激烈,台灣的物資被強運到中國內地去接濟國民黨軍隊。
  經濟學家林鐘雄指出,造成戰後台灣惡性通貨膨脹的兩個主因都是外來的:一是台灣銀行以省庫的角色,藉通貨發行增加而墊付中央政府的各項墊支款項;二是台灣銀行係以法幣(後來改為金圓券)作為發行準備,且舊台幣與法幣之間採固定匯率,因而法幣及金圓券在大陸上之惡性通貨膨脹乃藉固定匯率而輸入台灣,轉變成舊台幣的惡性通貨膨脹。
  要抑制通貨惡性膨脹,必須先控制貨幣供給額的增加﹔要控制貨幣供給額的增加,則必須斷絕前述兩項外來不利影響因素的關係。
  因此在1949年6月15日,台灣省政府實行幣制改革,公佈「新台幣發行辦法」。其內容包括:一、舊台幣4萬元折合新台幣1元,限於同年底前兌換新台幣;二、發行總額以2億元為度;三、新台幣以黃金、白銀、外匯,及可換取外匯之物資十足準備;四、新台幣對外匯率以美金為準,即5元新台幣兌換1元美金。
  新台幣發行後不久(約半年後),國民黨政權撤退進入台灣,台灣的整個經濟體系與中國大陸完全一刀兩斷。幣制改革後的初期,貨幣供給額增加率固然仍偏高,但貨幣流通速度正下降中,搶購囤積情形已改善許多。日治時期所開發的農工產品也漸恢復活力。加以1950年下半年開始有美援物資來到,物價上漲率趨於下降。台灣才逐漸渡過那段台灣經濟史上黑暗昏灰的歲月。(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6/ch26_sec01.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59海外台灣獨立運動的展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50年代出現在海外的台灣獨立運動。肇始於二二八事件之後,許多台灣知識份子亡命海外尋求新出路。留美的工學博士廖文毅於1951年在東京成立「臺灣民主獨立黨」,1955年9月和次年2月。又先後組織「臺灣共和國臨時國民議會」及「臨時政府」。1960年代後期,臺灣獨立運動隨著留學生的激增而擴展到美國、加拿大及歐洲。許多團體相繼出現,如「全美臺灣獨立聯盟」「歐洲臺灣獨立聯盟」「在加(加拿大)臺灣人權委員會」等。進入1970年代,分布在日本、美國、歐洲地區的部分臺獨組織聯合組成全球性的「臺灣獨立建國聯盟」,總部設在美國,1979年臺美斷交後,又有許多其他組織出現。這些團體組織,在海外發行刊物,公開鼓吹臺灣獨立。(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30/CH30_SEC02.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58二二八事件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47年2月27日傍晚,專賣局台北分局緝私員傅學通等六人在台北市太平通(今延平北路)一帶查緝私煙,查獲中年寡婦林江邁於天馬茶房前(地址在今延平北路與南京西路交叉口附近)販賣私煙,查緝員欲沒收林婦煙攤的香煙及身上的金錢,林婦苦苦哀求勿全數沒收,查緝員以槍管敲擊林婦頭部,致使林婦因頭部出血而暈倒,圍觀民眾群情激憤,向查緝員理論抗議,查緝員一邊奔逃,一邊向民眾開槍,不幸擊中路旁市民陳文溪(延至隔天不治死亡)。民眾更加氣憤,包圍警局和憲兵隊,要求交出肇禍人員法辦,但無結果。
  28日上午,群眾赴專賣局抗議,衝入台北分局,將許多文卷、器具擲出到馬路上焚燒,並且打傷三名職員(一說死一人)。下午,民眾集結於行政長官公署前廣場示威請願,不料公署陽台上的憲兵用機槍向群眾掃射,死傷數十人。至此,勢態一發不可收拾,全市騷動,商店關門,工廠停工,學生罷課,警備總司令部宣佈戒嚴。
  28日下午,青年民眾進入廣播電台(位置即今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向全島廣播事情發生的原委,並呼籲各地民眾起來響應。因此,自3月1日起,事件迅速擴展全台。(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5/ch025_sec01.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57國語推行委員會成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日本人皇民化時代在台灣推動「國語運動」,長官公署在台灣也實行「國語運動」,只是此時的國語已經由日語變為北京語,並且在推行的程度上絕對不輸給日本人。日人據台前期,尚且還在師範學校裡面開有漢文課程,聘請台灣的漢學家用台灣人的母語讀漢文。國民黨接管台灣不久,便在1946年4月2日成立「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全面推動「國語」運動,禁止台灣人使用自己的母語,並將之貶低為「方言」。(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4/ch24_sec03.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56台灣省議會成立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46年2月上旬,台灣省辦理公民宣誓登記及公職候選人聲請檢覆,這是台灣省建立各級民意機關的前奏。各級民意機關建立的程序,是先成立村里民大會,由村里民大會選舉縣市議員,成立縣市參議會,再由縣市參議會選舉省參議會,成立省參議會。在村里民大會成立之前,先行舉辦公職候選人檢覆,結果,聲請公職候選人檢覆,並經初複審程序通過者,多達36,968人。
  在縣市級民意代表選出之後,1946年4月15日,進一步選舉省參議員。省參議員應選名額僅30名,而全省申請參選的候選人,竟達1180人之多。其中,以台南縣(包括今天的雲嘉南三縣)來看,應選名額僅4名,而候選人多達481人。這個龐大的數字﹐如此激烈競選的盛況,恐怕是人類選舉史上的罕見特例。於此可以想見戰後當時「有知識者都不約而同地想走進政治的窄門」(吳濁流語),也可以了解,戰後初期許多社會菁英對於新的時代充滿著抱負與期待。(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4/ch24_sec02.htm)

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55國民政府接管台灣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二次大戰末期,日本戰敗在即,台灣又再一次面臨政權輪替的命運。
  1944年4月17日,中國大陸的國民政府當局在中央設計局內成立「台灣調查委員會」,負責調查及規劃接收台灣事宜。委員會由陳儀擔任主任委員,沈仲九等五人為委員,吊詭的是,此六人皆非台籍出身。直到9月,才又增加丘念台、李友邦、黃朝琴、游彌堅、謝南光等五名台籍人士。委員會總共擬定了「台灣接管計劃綱要」16項82條,以及各項接管計畫草案四種,成為日後接管台灣的依據。
  1945年8月6日及9日,盟軍的兩顆原子彈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開花。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到大後方的中國國民政府,意想不到地成為戰勝者。
  不過,當時日本的投降,不是向中華民國投降,而是向聯合國盟軍投降,聯合國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再指派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接受日軍在中國戰區的投降。台灣就在這種情況下,由蔣中正派員接管。蔣中正指派何應欽將軍主持中國戰區的受降,10月25日,何應欽再指派陳儀將軍,在台北市公會堂(現之中山堂)接受日軍投降,這就是所謂「台灣光復節」的由來。(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4/ch24_sec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