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97總統直接民選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96年3年23日,台灣終於舉辦有史以來首次總統的民選。1995年8月,監察院長陳履安寄回國民黨黨證,辭去監察院長之職,宣布參選總統,並邀律師王清峰搭檔參選;隔週,李登輝宣布參加國民黨黨內初選,李登輝找了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連戰作搭檔;國民黨副主席林洋港,則結合反對李登輝本土化政策甚力的另一位副主席郝柏村,也出馬參選;民進黨則經過長達4個多月的兩階段黨內初選,最後彭明敏擊敗許信良、林義雄、尤清,脫穎而出,以謝長廷為競選夥伴,參選總統。
  四組參選人馬經過數次電視辯論,選戰激烈。選舉活動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台灣海峽舉行飛彈試射和三波軍事演習,對台灣人民進行文攻武嚇。中國的飛彈演習引起台海緊張,國際社會對於中國這種粗魯的行為,紛紛表示不滿與指責,美國更採取具體行動,派出「獨立號」和「尼米茲號」兩艘航空母艦航近台灣海峽就近觀察。
  這場被國際輿論形容為「槍口下的台灣」的選舉,於3月23日順利完成投票,投票率高達76.4%,李登輝、連戰以5,813,699票,當選第一屆的民選總統,得票率54%;第二高票的彭明敏、謝長廷,得2,274,586票,得票率21.13%;林洋港、郝柏村得1,603,790票,得票率14.90%;陳履安、王清峰獲1,074,044票,得票率9.98%。
  這次台灣民選總統,在歷史上具有相當的意義。國民黨政府自1949年入台之後,因為憲政運作的長期癱瘓,逐漸失去民意基礎。對台灣本地而言,國民黨統治集團逐漸被譏為「外來政權」。自蔣經國主政後,雖然大力起用本地人,但這並不表示國民黨的真正「本土化」和「民主化」,反而是「入其殼」的本地人的「國民黨化」,「外來政權」之性質並未褪色。自1991年「萬年國會」的「老代表」們紛紛退位,接著,國民大會、立法院相繼全面改選後,這個「外來政權」的「外來」色彩顯然褪色不少。而今,總統也由公民直接票選產生,這樣民選產生的政府,就很難完全說是外來政權。(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9/CH29_SEC02.HT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