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972年5月蔣中正和嚴家淦就任中華民國第5任正副總統。就任當天,蔣介石提名他的兒子,原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為行政院長,5月26日經立法院以空前的最高得票率─93.38%─獲得同意。「蔣經國時代」從此開始。
事實上,早在蔣中正撤退到台灣時,就開始有計畫地栽培兒子蔣經國的勢力,從情報、治安系統起,橫跨黨、政、軍各方,為他佈置適當的基礎。
蔣經國就任行政院長時的致詞中說:「個人突出的時代已過,只有集體的思考、計畫、努力、創造,才能完成時代的任務……。」實際上,在蔣經國時代來臨後,「個人突出的時代」並沒有過,此時的黨、政、軍、特的各脈絡各環節,已經完全在蔣經國的主導之下。
雖然威權統治的本質未變,不過,蔣經國的主政,與其父親蔣介石的作風,已有所不同,最明顯的是被稱為「本土化」的開始。
此處所謂「本土化」,多指蔣經國時代開始起用台籍政治精英,讓台籍人士嶄露頭角。以前,台籍人士能進入內閣的,只有蔡培火、連震東兩人。蔣經國初任行政院長立即大幅度更動人事,且大量任用台籍人士入閣。副院長首度由台籍人士擔任(徐慶鐘)。16名閣員當中,有6名台籍人士,除前述的徐慶鐘外,尚有林金生(內政部)、高玉樹(交通部)、連震東(政務委員)、李連春(政務委員)、李登輝(政務委員)等,還有台北市長張豐緒。省主席也由台籍的謝東閔出任。過去台灣省主席清一色都由外省人擔任,從蔣經國時代起,開始起用台省籍人士擔任,(謝之後,分別有林洋港、李登輝、邱創煥等人相繼任省主席﹐都是由蔣經國提拔)。
再者,較諸蔣中正,蔣經國顯然不再執迷於「反攻大陸」的政治迷思,而能夠以較務實的態度來進行台灣的建設。蔣介石放太多的財力物力精力在「反攻大陸」的政治神話上,使得許多社會民生建設都要「等反攻大陸之後再說」。蔣經國顯然知道非留在台灣不可了,所以加緊落實在台灣的建設。1973年12月16日他提出5年內完成「十大建設」的計畫,以解決當時面臨的石油危機。(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8/CH28_SEC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