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要了解1970、80年代「黨外」運動的醞釀,必須追溯到1969年底的這兩次重要選舉,以及從該兩次選舉中崛起的兩個政治人物。這年11月,在台北市改制後的首屆市議員選舉中,一位大學畢業的加油站工人康寧祥,很令人意外地在選舉中高票當選。康寧祥這個名字,在此之前,沒有多少人聽過。
1個月後,台灣舉行中央民意代表的「補選」(這是國民黨退入台灣以來的首次中央民代的選舉),具有地方草莽性格、已擔任過兩屆台北市議員的黃信介,在康寧祥等人的助選下,當選了立法委員。
蔣經國組閣的這一年(1972)年底,康寧祥在台北市參加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以次高票當選立法委員;黃信介的弟弟黃天福,也與康搭配競選而當選國大代表。康、黃等人的競選演說,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民眾的聆聽,可謂萬人空巷,民情激昂。在戒嚴的時代裡,一切媒體都定於一尊,成為「一言堂」,「黨外」的政見發表會,引起群眾的共鳴。
1975年8月,康寧祥、黃信介與張俊宏共同創辦《台灣政論》月刊。《台灣政論》「在批判官僚制度的行徑上,在閉鎖的環境中所造成的諸種不合理的事,發揮『掃除髒亂』的功能」。《台灣政論》發行至第5期,言論因1975年底立委的選舉而昇高。遂於選舉中途遭統治當局停刊處分。該期有數篇重要文章,其中最引起注意的一篇是澳洲昆士蘭大學教授邱垂亮所撰寫的〈兩種心向〉一文。該文報導鋼琴家傅聰與一位大陸出來的柳教授的談話,因觸及台海關係與台灣前途問題,其中柳教授的話被當局認為「煽動他人觸犯內亂罪,情節嚴重」,乃下令停刊。因此《台灣政論》僅刊行5個月便結束。
《台灣政論》雖然曇花一現,但是那一次的立委選舉,康寧祥再度蟬聯。此次立委選舉,以「黨外」名義競選而獲當選的,除了台北市的康寧祥之外,尚有彰化的黃順興、嘉義的許世賢。但是,自戰後即活躍於政界,並曾積極參與雷震的組黨運動的郭雨新,卻在此次立委選舉中敗北。由於開票結果,郭的選區中出現近達3萬張的無效票(廢票),引起郭雨新宜蘭家鄉民眾懷疑選舉舞弊,不滿的群眾險些在宜蘭市街釀成暴動。郭雨新落選後,具狀控告同選區的林榮三賄選。郭的選舉訟案,委由林義雄和姚嘉文兩位年輕的律師辦理,由於接辦這場選舉訴訟案,林、姚二人也逐漸成為日後黨外運動中的要角色。(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8/CH28_SEC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