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1860年以前,英、美的船舶已頻頻造訪台灣,主要是想獲得台灣的樟腦, 而當時台灣尚未開放對外通商,英美商人只能進行非法的走私交易。
直到1850年代, 清廷在兩次的英法聯軍之役中戰敗,與英法簽定《天津條約》(1858)、 《北京條約》(1860),將台灣的安平與淡水港開放為通商口岸,准許外國人來台從事貿易。 隨後,又增列雞籠(基隆)與打狗(高雄)兩個港口。(參考資料: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545/tony0545.html)
貿易一直是臺灣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如果以這次「開港通商」為分水嶺,在此之前臺灣主要經濟以貿易與農業為主,對口貿易地區為清國。清中葉之前,臺灣主要輸出米、鹿皮以及白糖為主,對清帝國而言,輸出米糧是臺灣最重要的價值之一。
開港之後,通商口岸附近開始設置洋行,許多仕紳或地方豪強趁勢崛起,其影響力直至今日依然存在。此時,因臺灣的地形、土質、氣候以及在英國商人從福建引進茶作等人為操縱的關係,「茶、糖、樟腦」便成為清代臺灣末期主要的經濟作物。一八六八年到一八九五年間,此三種商品出口總值,就占同期臺灣出口總值的百分之九十四。
其中,又以茶葉為最大宗。(參考資料: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399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