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100件大事

台灣史100件大事-18大甲西社抗官

用台語說台灣的歷史音檔

  雍正9年(1731)12月24日,臺灣中部爆發了以大甲西社為首的反官事件,即「大甲西社事件」,這是熟番反抗清朝統治最重大的一場「番亂」。【註12】
  我們從相關奏摺檔案來觀察,大甲西社事件的導火線,主要與時任淡水同知(原駐沙轆)的張弘章為興建衙署,派累番民搬取木料,及縱容家丁擾混番婦、激發社民反彈有關。【註13】事件爆發之際,清廷剿撫並用,一面從各地(如淡水、澎湖)徵調軍隊前來支援,試圖將戰場控制在大甲溪以南及大肚溪以北地區,以保護彰化縣城及各地官署。此外,對於番社房屋、倉庫及糧食,則以「堅壁清野」手段,盡行焚燬;最後,試圖透過通事、土目,以提供珠寶、瑪瑙及鹽、布、米等日常用品,招降反官番民。不過,事件並未獲得立即的平定,反而因為鎮、道在剿、撫策略上的爭執,使事態在翌年(1732)閏五月時進一步擴大,終於迫使新任福建總督郝玉麟撤換呂瑞麟、倪象愷,改派福建陸路提督王郡赴前線督軍,並大舉增調福建駐軍。【註14】
  在王郡堅定的主戰決心、優勢兵力以及「以客制番」、「以番制番」策略下,混亂的局面終於獲得全面平定。【註15】據福建廈門水師提督許良彬估計,各社熟番在事件中遭到擊死、斬首、活擒、收禁及招解者共300餘人,求生安社者,則不下數千。【註16】(參考資料:https://ihc.cip.gov.tw/EJournal/EJournalCat/144)

  不過事件後,清廷開始重視漢「番」問題,為保護原住民,除嚴禁「番地」買賣,並責地方官吏嚴格執行「禁人民偷越番境」及「不得擅娶番婦」的規定,此外,並酌量減低「番餉」。之後,西部的平埔族就不再發生較大規模的反抗〈清末行所謂「開山撫番」政策,曾引起多起原住民的反抗事件,但多屬於高山族的反抗,此部分將在第16章論及〉,甚至到林爽文事件爆發時,中部的一部份平埔族還協助清廷平亂。這是由於受到逼迫的原住民,在反抗不成的情況下,只得選擇服從清廷統治,並逐漸同化於漢人的社會,但也有另一部分的原住民則選擇遷徙,走避他處。(參考資料: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13/ch13_sec02.ht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